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张苗)上周,我市一名11岁的女孩儿小雪(化名),因为高热不退、头痛、抽搐到市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后,小雪病情急剧加重,随即被医院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经市疾控中心检测患者脑脊液,小雪被确诊为乙型脑炎。尽管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留住小雪的生命。那么,我市乙脑发病情况如何?小雪所患的乙脑何以致亡?怎样预防乙脑?昨日,记者就此到市疾控中心进行了采访。
乙脑发病人群开始向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转移
在市疾控中心,记者见到了负责小雪乙脑疫情调查处理的流行病科科长、副主任医师任东。谈起这例乙脑病例,任东说,虽然每年我市都有乙脑病例散在发生,也出现过死亡病例,但11岁的孩子患病死亡还是让人感到很痛心。小雪患的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发病后会有高热、意识不清、抽搐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就算救活,也会留下智力低、情绪不稳、语言能力差等脑部后遗症。
任东说,猪、牛是乙脑最大的传染源。当蚊子叮了猪、牛后再叮人,就可能将乙脑传染给人。易感者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其症状表现相差很大,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很不幸,小雪所患乙脑就属于极重型,该病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
任东告诉记者,乙脑是疾控部门重点监测的一种传染病,随着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2008年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我市乙脑发病呈低水平散发状态。但从当前的监测情况看,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乙脑发病人群开始向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转移。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和其他传染病的最有效办法
从市疾控中心对乙脑的监测情况看,近年来,我市乙脑病例大都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任东说,这也是乙脑防治的关键时期。“对乙脑防治知识的正确了解,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是我们面对传染病的正确态度。”谈到乙脑的预防,任东说,城市由于养猪很少,且乙脑病毒不会通过人传人,因此,市民也不必对乙脑过于恐慌,但在农村居住的人群要注意防范。乙脑是可预防性疾病,但是一旦患病,目前还没有特效抗乙脑病毒的药物。而接种乙脑疫苗是有效的预防办法,灭蚊和防蚊是最关键的防范措施。
“预防乙脑,疫苗先行。”任东说,只有做好免疫接种,才能有效保护易感人群。小雪患病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接种过乙脑疫苗。按时、按程序给孩子接种疫苗,家长切不可大意。据了解,《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规定,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市疾控中心提醒,家长应该经常查看孩子的预防接种本,对照免疫程序,发现未注射或注射剂次不够时,要及时到辖区预防接种门诊询问,根据门诊的安排予以补种。
该中心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门诊在做好乙脑常规接种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大年龄组儿童等易感人群的查漏补种工作,鼓励处在高危环境的成人也要接种乙脑疫苗。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在疾控部门指导下,认真做好新生查验接种证工作。
灭蚊防蚊,出现早期症状立即就诊接受治疗
预防乙脑还要特别注意灭蚊、防蚊,搞好环境卫生。任东提醒公众,在乙脑流行季节,要对居住的室内、室外环境开展卫生治理、灭蚊活动。定期疏通排水道、改造污水沟、填平各类坑洼地、清理死水塘和各类盆罐等易成为蚊虫孳生的场所,重点做好猪舍、牛舍、鸡舍的环境卫生,必要时进行全面的药物滞留喷洒灭蚊。农村要科学规划,建立集中养殖区,与人群居住区保持较远距离,做好统一的卫生清洁和灭蚊管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如通过改变室外露宿、穿长袖上衣及长裤、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驱避剂、蚊香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蚊虫叮咬。
任东提醒,家长要注意学习常见传染病基本常识,特别是对早期症状的识别。如果自己或孩子在流行季节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抽搐等症状,要立即到县级以上医院诊治,切不可延误。若医生建议作腰椎穿刺检查,应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