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报热线·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沁阳稀有剧种“两家闲”传承三百余年
我市车用气瓶动态监管系统将全城封闭运行
廉洁是管出来的
未来三天有降水
气温继续下降
焦东路小学人行天桥完成吊装
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17日开始
索要捐资助学病根不在学校
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电话及邮箱
工商部门发布
八月份消费警示
媒体观点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9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沁阳稀有剧种“两家闲”传承三百余年

作者:杨帆
  图为“两家闲”戏的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讯 (记者杨帆) 记者从沁阳市委宣传部获悉,近日,该市群众艺术馆在该市王召乡冯翊村的发掘出一个罕见的剧种“两家闲”戏。该剧种的发现,为我国古老的戏剧大舞台增加了新的血脉。

  据沁阳市群艺馆馆长张子林介绍,冯翊村“两家闲”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康熙年间,该村刘德君、赵桐二人收集民间小调、小曲,两家人利用农闲时间为乡亲们演唱,被大家称为“两家闲”。这种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胡琴,由楝木挖空制成,当时称为“桶翁”。为了演奏方便,他们独创了“弓、涌、衣、四合”乐曲,形成了敲、打、拉、唱的演唱形式。后在赵德君、赵桐二人的积极倡导下,冯翊村民集资筹款修建了戏楼。清乾隆年间,“两家闲”戏的传承人赵守印,收集整理原“两家闲”戏的演唱资料,鼓动群众集资重修戏楼,为“两家闲”戏的发展成形作出了贡献。清光绪年间,冯翊“两家闲”戏有了更大的发展,涌现出“白喜、五星、老鳖、钢丁”四大名艺人,他们系统地收集了“两家闲”的唱本,统一完善了“两家闲”的唱词、唱腔、音乐表现形式和独有风格。

  清朝末年,在“两家闲”戏的重要代表传承人“牛犊、黑后、疙瘩、火焰”的共同努力下,“两家闲”戏走向兴盛,并移植、整理了群众喜闻乐见的20多部剧目,在周边村庄、县市演出,影响很大。民国灾荒年代,冯翊“两家闲”戏演员三五结队,到山西、陕西等地卖艺演唱,并在沁阳县城各剧种对演中夺魁。“两家闲”戏的重要代表传承人赵法身,1960年出任沁阳县城关文工团团长,培养了许多“两家闲”戏演员,并成立了“两家闲”戏迷同乐会。“文革”开始以后,“两家闲”戏停演,戏楼也被迫拆除,服装道具被焚烧。

  近年来,为了保护“两家闲”戏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两家闲”戏的传承人赵国武、赵恩雷和老艺人芦啓文、赵江东、赵同杰、赵恩波等挖掘、整理失传剧目,重新组建“两家闲”剧团,并多方筹集资金,购置服装道具、乐器等,发展培养“两家闲”戏演员,为“两家闲”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冯翊村“两家闲”戏已发展演员38人,收集整理出“两家闲”戏剧目20余部。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