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本报通讯员 靳燕军
“不久前工会为我送来2000元救助金,帮助解决了我女儿上大学的费用。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农民,也能得到工会的救助!”近日,刚加入工会组织的农民工刘借华激动地说。
近年来,随着中站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农民受聘于各街道的种植基地和养殖场。这些农村务工人员摇身一变,身份从农民转换成工人,他们的合法权益谁来维护?
对此,中站区总工会积极探索,形成了组建工会新思路,即把组建工会重点转移到农村新经济组织,最大限度地把这部分工人组织到工会中来。目前,中站区农村新经济组织中已组建工会38家,发展会员800人。
“四步走”建工会
第一步是调查摸底。去年10月,该区总工会先后下发100多份新农村经济联合体情况调查表,对各街道和社区的新经济组织进行登记,摸清全区新经济组织未组建工会情况。第二步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该区总工会先后下发《关于开展争创“中站十佳基层工会”活动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工会工作的意见》,对全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进行全面部署。第三步是宣传发动。该区总工会先后印发宣传资料1000多份,工会干部走村串户,将组建工会有关知识逐户宣传到建会对象,吸引广大农民工入会。第四步是按程序建立工会组织。规定每个基层工会组织要做到“六有”,即有工会班子、有办公地点、有标牌、有工作制度、有职工活动场地、有工会档案等。
规范管理显活力
基层工会组建起来后,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中站区的经验是“边组建、边规范”。
该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是中站区总工会4家农村新经济组织建会示范点之一。该基地工会今年4月成立后,立即着手指导农民工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商合同,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安全卫生以及违约责任等必备条款都作出了明确规定;13名在册农民工中,最高工资2000元,最低工资900元,农民工工资全部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
该区冯来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一家经济实体。对于合作社联合工会的工作,农民工用“满意”二字来评价。“工会刚组建就马上组织我们到村里培训,请专家、技术员上门讲课,都是工会牵的头。”“工会经常组织我们开展活动,还组队让我们参加篮球比赛、看文艺表演,别提多开心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异口同声地称赞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