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蕊 聂 楠
本报通讯员 景国红 朱广卫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是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围绕这一重大命题,市发改委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立足于当好参谋、服务发展,加强综合计划工作,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综合计划工作考核中取得第一名,荣获省发展改革工作先进单位、省重点项目先进单位、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称号,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着眼长远,加强谋划,参与编制重大规划
市发改委参与编制完成了《焦作市第十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焦作市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焦作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焦作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等重要规划。在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对规划创新理念、完善体系、组织体系、编制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在报纸和网站上开办市民互动专栏,形成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编制方式,开创了开门编规划之先河;撰写的《焦作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特点及经验总结》,被国家发改委收录到《全国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经验汇编》中在全国推广。在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积极加强谋划和衔接,使我市多项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特别是我市被列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区位置,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被列入全省重点支持范围,为今后我市的发展提供了先机。
立足当前,加强研究,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
市发改委多次参与党代会报告及重大文件的起草工作,在面临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时,积极加强谋划研究,未雨绸缪,及早应对,提出《关于做好“决战二季度,齐心破危局,全力谋发展”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参与《焦作市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市发改委积极捕捉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加强经济分析研究,两度改版创新《焦作市经济运行监测月报》,增强月报的宏观性、及时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努力实现由通报数据向经济分析的深层次延伸,提出了《关于建立焦作市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制度的通知》、《关于落实全省经济运行会议精神的20条意见》。
创新思路,科学测算,积极服务市“两会”
每年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和方向,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为做到目标科学严谨、积极稳妥合理,需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测算,难度可想而知。多年来,市发改委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生产法、支出法、趋势预测法、项目支撑法等方法,仔细研究测算,起草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制定出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对策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尤其是起草的《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安排意见》,市委书记路国贤亲自签发并在全市印发实施。每年市“两会”期间,市发改委组织11个工作组40多人奔赴到各个代表团,听取意见,解答疑问,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好评。
拓宽渠道,服务决策,信息工作取得“八连冠”
多年来,市发改委坚持将政务信息作为综合计划工作服务决策、推进工作、扩大宣传的重要形式,紧紧围绕“四点”、突出“五字”,即抓重点,解难点、扣热点、突亮点,做到新、实、快、精、准,加强信息的采集、归纳和加工,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大量高质量信息。在上报的5000多条信息中呈现“三多”,即被采用的较多、被领导批示的较多和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的较多,没有出现一起程序越位、负面反映、影响工作的信息。目前,市发改委已连续八年在市委、市政府政务信息考核中夺得第一名,也连年被评为市委、市政府政务信息先进工作单位。
勤于学习,尽心尽责,求实求效为发展
学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市发改委综合计划工作人员时刻以温家宝总理对全国发展计划系统干部提出的“懂经济、谙国情、谋大事、善学习”和省发改委提出的“满腹真经、两袖清风、淡泊名利、持之以恒”的要求为标准,坚持把学习当成一种常态,坚持每天“营养加餐60分”,即每天抽出60分钟时间学习,做到重要文章必读、领导讲话必学、重要政策必研、网络报刊杂志必阅,积极寻找国家宏观政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提高正确判断形势、分析预测和科学提出政策的能力。几年来,撰写调研报告60余篇,其中《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关于焦作市城市功能定位的研究》、《焦作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研究》5项课题荣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优秀研究成果奖,《焦作市城市竞争力现状及对策分析》、《焦作改革开放30年调研报告》、《焦作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研究》、《焦作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研究》等16篇调研报告荣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