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军 通讯员杜菊霞、石永刚)“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当这首《感恩的心》缓缓响起时,修武一中校园内处处流淌着令人感动的气息。经过入户审查、走访核实等严格的助学审核程序,近日,修武一中有26名考入大学的学生分别领到了来自范仲淹育英奖学基金会的1000元助学金。
“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感谢所有好心人,使我们这些贫困学生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在我们学会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的同时,我们也懂得了用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我们一定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那些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该校学生范璐瑶道出了所有受助学生的心声。
“从2005年至今,经过几年的运作,我校的助学工程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上有国家级、省级专项彩票公益教育助学金,下有广大热心的集体和个人捐资。几年来,社会各界共注入资金70余万元,受助学生3000余人次。”修武一中校长赵小文告诉记者。
赵小文说,早在2005年,他看到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业,于是就个人拿出3000元资助贫困生,但这对于贫困生群体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之后,他积极联系社会各界,希望为贫困生打造一个幸福和谐的资助平台。当年,修武一中联系了农村信用社、范仲淹育英奖学基金会等单位团体,设立了信用助学金、范仲淹育英奖学金、助学金等项目,为贫困学生及时提供资助。同时,该校把助学工程打造成“阳光工程”,制定了严格的助学审核制度,对每个申请学生入户审查、走访核实,真正使一批贫困学生得到了奖金的资助和心灵的扶助。
透明、公正的资助制度,吸引了更多的热心单位和好心人。据介绍,修武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妇联、团委等单位纷纷与修武一中主动联系,该县的多家企业也纷纷慷慨解囊,社会各界的很多热心人也都来献爱心,很快就筹集了一大笔助学金。采访中记者得知,一位姓邵的退休工人被该校的助学制度所打动,生活并不宽裕的他,骑自行车跑了20多公里来到修武一中,向校方提出每月拿出200元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近日,武陟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营企业经理也来到该校,拿出近3万元,表示愿意资助6名贫困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以及10名在校贫困生的生活费。至此,修武一中已经会聚了一股强大的助学扶贫爱心洪流。
几年来,一笔又一笔捐助善款打入该校的助学基金账户,一批又一批特困学生领到了助学金。临别时,他们向社会上所有的好心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如今,修武一中的助学工程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里,学生贫有所济、学有所乐、勤奋学习、你追我赶,形成了和谐向上的校风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