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见习记者 李 辉
硌脚的山路不见了,黑黑的煤道不见了,打得人脸疼的灰沙不见了,走在笔直的水泥硬化路上,看着迎风摇曳的绿化树,记者
近日去河南煤化焦煤集团九里山矿采访时有点纳闷:“这还是通往九里山煤矿的路吗?不会走错了吧?”
“花园式煤矿,宾馆式宿舍,学习型会议室,这哪是煤矿,简直是个‘大观园’嘛。”我们所有的人惊叹。在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和休闲区四大功能区里,高有参天大树、中有常绿乔木、低有草皮花卉,这一立体绿化格局实现了矿区四季有花、常年草青、步移景换。
“今年年初以来,我们接待了许多次外来参观和安全检查活动,和你们一样,发出这样感叹的人不少。”九里山矿矿长郭建周热情地说。据介绍,为了改变煤矿给人们留下的“黑色印象”,给矿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近年来,该矿按照“建设新步伐、管理新举措、环境新变化”的矿区建设总体规划,本着“让职工体面工作、体面生活”的理念,借创建“五优”矿井、打造“绿色和谐矿区”之
机,投资80余万元,按照“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的原则,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目前花池、草坪等绿化面积累计达5.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0%。
满眼绿色的硬环境让我们很是享受,满含文化的软环境更让我们钦佩。“读书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耳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等墙体标语随处可见,就连矿工上下班的地方都张贴着大大的标语牌:“亲人盼您安全归”、“矿工兄弟您辛苦了,今天您安全了吗?”
“我今天井下作业时间长,错过了这节课,现在来补上。”一位坐在教室里的矿工对记者说,“矿上为我们修建矿工学校,选派专业老师,配备模拟设备,购买各类书刊,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不学习就脸红。而且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更熟练地操作,这是自身安全的保护伞,也是煤矿质量的生命力。”
不用看该矿展示厅里悬挂的市花园式单位、省煤管局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五优”矿井和全国文明煤矿等荣誉牌匾,仅从这位矿工身上,记者就理解了九里山矿从“黑”到“绿”完美嬗变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