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第五个“中国城市无车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在这一天划定“无车区”,禁止社会车辆在该区域内行驶,以此来倡导市民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更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以缓解目前国内城市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
“无车日”只有一天,但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天天都有。要根本缓解交通拥堵,必须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真正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交通拥堵的缓解不应“无”中生“有”,而要互通“有”“无”。
只“无”难生“有”
“无车日”起源于法国,后来欧洲一些国家发起了“欧盟无车日”,“无车日”慢慢开始走向世界。中国虽然步入汽车社会时间较短,但对“无车日”的关注与重视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从2007年起,国内参加“无车日”活动的城市越来越多,已经从最初的108个城市,扩大到了今年的142个。这一方面体现出城市管理观念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城市交通拥堵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汽车的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影响市民生活的首要问题之一,拿出一天时间进行反思,确实很有必要,但如果只满足于在“无车日”搞一下活动这个形式本身,则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就算路上的汽车集体消失一天,又能怎样,交通拥堵就解决了吗?”很多人对“无车日”活动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北京自2004年开始分阶段缓解交通拥堵,包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建设交通枢纽改善换乘环境等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机动车的高增长下,这些效果大打折扣。
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采取了机动车按尾号每周限行一天的措施。开始时道路的拥堵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拥堵指数、拥堵路段的数量等指标都有明显好转,但没过多久,在机动车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交通状况几乎又恢复到了限行之前的水平。
2010年底,北京实施了国内最严厉的治堵措施,将每年新增小汽车的购买数量控制在24万辆。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来干预市场,这样的例子还不多见,可见北京交通拥堵的严峻性,以及治堵的决心和力度。
但这也只是一个治标的办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流量的压力,而不能改变目前拥堵的状况。
“等不起、挤不起”的公共交通
“如果有方便公交的话,我上班肯定不开车。”家住北京三环路附近的市民傅先生表示,骑自行车上班要一个多小时,而且路上很多地方自行车道被挤占,很不安全。再加上小区周围没有地铁站,乘公交车时间上保证不了,所以只好选择开车。“路上堵,到了单位车也不好停,但是没办法。”
苏女士表示,自己住的地方离单位乘地铁只有4站,而且地铁站口距离家里也比较近,但每天早晚高峰车厢里太挤了。最严重的一次,她在地铁站里等了7趟列车,才挤进去。她想乘出租车上班,但高峰时期很难打到车。“现在准备买辆车,已经在网上申请摇号了。”
“上个月两个星期五都下雨,正赶上我的车限行。”李先生说,从家里到公交车站100多米的距离,尽管打着伞,但“除了胸口一点外,全湿透了”。李先生又等了半天车也不来,车站处也没法避雨,只好打车,但这时候发现等出租车比等公交车还难。
公交方便、快捷,乘坐的人多了,开车的人自然就少了,交通拥堵就会缓解。但是,目前“等不起、挤不起”,成为不少人乘坐公交的感受,直接影响选择公共交通的积极性。
互通“有”“无”
公共交通不方便,选择公交的人就少,开小汽车的人就多,道路就会越拥堵,公共交通就更加不方便,人们就更不会选择公交出行。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需要互通“有”“无”,标本兼治。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说,从1998年到2010年,13年时间北京机动车增长了近400万辆,而东京从300万辆到400万辆用了12年。北京的交通压力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
数据显示,北京小汽车日均行驶45公里,东京仅19公里;东京、纽约的小汽车并不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相反北京70%以上小汽车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小汽车在城市核心区出行比例超过30%,是纽约、东京核心区的两倍多。正是机动车的这种高速度增长、高频率使用和高密度聚集,使得北京交通拥堵异常严重。
李晓松说,北京很早就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措施,财政投入巨资,通过大力建设轨道交通、实施低票价、增加新车、优先路权等措施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2010年,北京5条地铁线路同时开通运营,目前还有十几条地铁在同时建设,到2015年,每年至少有一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营。这种建设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但即使这样,公共交通的发展还是赶不上人们出行需求的增长。新地铁“开通一条满一条”,地铁4号线、5号线等开通不久就达到了设计最高运量。北京出现了公交车、地铁、私人小汽车共同增长的“壮观景象”。
面对这种情况,控制小汽车的使用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满足人们出行需要就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两个重要因素。北京市交通部门负责人介绍,发展公共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困局的根本,限行等措施是为公共交通建设赢得时间。 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