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开展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任用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干部晋升的传统模式。
自2004年中办印发《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竞争上岗作为一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越来越多地为各地各部门所采用。在中央机关,各部门正在积极开展局处级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工作。事实上,竞争上岗在中央机关已渐成常态。
加速推进
竞争上岗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措施,最早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其推进的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以2004年中办印发《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为标志,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机关竞争上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采用这种方式选任干部的部门越来越多,一大批干部通过竞争上岗方式走上领导岗位。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央机关通过竞争上岗晋升的干部占晋升干部总数的28.1%,并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对101家中央机关的有关统计表明,中央机关开展竞争上岗工作的单位越来越多。2008年,40家;2009年,55家;2010 年,74家。截至目前,101家中央机关中已有86家开展过竞争上岗工作。
职位层次逐步提高也是显著特点之一。各单位开展竞争上岗,最初拿出的职位多为处级,后来逐步扩大到副司局级,近两年来,有的单位还拿出了一些正局级的职位。2010年,42家中央机关共拿出255个司局级领导职位进行竞争上岗。因此,有专家用“千帆竞渡”来形容中央机关竞争上岗工作的活力。
制度化与规范化
以《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为框架,中央机关在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工作取得进展。
许多中央机关都制定了本部门实施竞争上岗工作的具体办法、意见等,对岗位职级、开展频次、程序方法、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无一例外,“程序”被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说,竞争上岗包括制订方案、报名、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程序,每一道程序是怎么设定的、是否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了、有无监督力量防止人为干预等,这些问题关乎竞争上岗的公信力。如果人们对某次竞争上岗产生质疑的话,多半跟制度规定不尽合理或执行程序不够严密有关。
在2010年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20名副司级干部引起质检系统“强震”之后,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又开展了16个副司级领导职位的竞争上岗工作。履新近3月的中检集团副总裁王虹说:“进入笔试考场,我觉得气氛肃穆。”让她感慨的是,组织方考虑周详,“如果连铅笔这样的细节都考虑到了,你就会对选拔的公平、公正更有信心。”
事实上,“细节”虽微,影响却大,不仅国家质检总局针对测评、笔试、面试、考察环节专门印制《工作手册》,许多中央机关均在完善程序、细节上下了大工夫,任何操作力求有“章”可依,力戒“变通”。
再突破
今年6月底,部分中央机关竞争上岗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一些与会者对中央机关竞争上岗工作的总体评价是“进步明显,仍需加强”。
会议分析,中央机关竞争上岗工作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单位领导和干部对竞争上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竞争上岗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单位开展竞争上岗忽冷忽热,没有统筹规划;有的单位工作不够规范;有的单位考试缺乏针对性,干与考脱节,有的简单以考取人,等等。
按照《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中央机关竞争上岗工作,几乎每一家都有重压在肩:尚未开展过竞争上岗的自不必说,已经开展的单位需“增强计划性,实现常态化”,进一步提高科学化水平。
就当前来看,无论是通过竞争上岗的干部,还是竞争了但未能上岗的干部,都对此项工作给予积极评价。专家表示,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是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凡是改革力度大,搞得好的单位,干部工人的满意度都相对比较高。” 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