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武玉林 李海洲 文\朱姣姣
在常平乡的大山里,有着这样一群农电员工,他们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大山间,穿梭于丛林中,黢黑的面庞,双脚上厚厚老茧是辛劳赐予他们的奖章。
9月26日上午8时,我们跟随市电业局常平供电所农电员工进入大山巡线,一起去感受他们的艰辛。
一身工作服,一顶安全帽,一副绝缘手套,一架望远镜,一条挂满电工用具的腰带,一把砍刀,一个装着笔、本和食物的背包,41岁的电工潘奋利骑着摩托车驶向大山,开始今天的线路巡视工作。
在大山里巡线,常常一去就是一天,潘奋利除了日常的电费收缴、供电服务以外,还负责常平乡九渡村、槐树底村、群于村、黄掌村、宋爻村、尚河村等9个村9个台区的巡视、检修工作。9个台区中,有5台变压器位于山林中,79基电线杆则分布在每座山的山腰或山脚处,步行登山、翻越,巡视一次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在这两天里,他要早出晚归,沿线路查看每一根电杆和每一台变压器并做好记录。
秋季的连阴雨,让原本就不好走的山路显得更加艰难,部分路段出现了山体滑坡,“在山上,下过雨后常常会遇到山体滑坡、河水上涨,这也是巡视的非常时期,我们不定期对线路进行巡视,以便能随时发现隐患并及时排除。”潘奋利告诉笔者。
从黄掌村上山到第一台变压器之间的路是由仅一脚之宽的石头堆砌而成,坡度近45度。雨后的石路湿且滑,需万分小心,潘奋利指导我们慢慢上山,仅20米的路却用了10来分钟。来到变压器下方,潘奋利举起望远镜调焦观察,并做着记录。潘奋利介绍说,他主要查看电杆是否有裂缝,绝缘瓷瓶是否被雷击穿,绑线是否断裂,螺丝是否松动,汛期还要特别注意泥石流对电杆基础是否造成冲刷等等。
10时,检查完第一台变压器,我们又继续上山。黄掌经宋爻至尚河一线,并没有现成的路,山上遍布带刺的荆棘,茂密的植被和雨后的土路给上山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潘奋利走在前面用砍刀为大家开路,跟在后边的我们仍不时地被带刺的荆棘划破手。此时,泥土裹满了裤腿,鞋也变得沉重起来,看似两基电杆80米远距离却走了近一个小时。“你们这些农电工真不容易,巡线真是辛苦!”我们感叹道。“辛苦是真的,可是也有感动啊!”潘奋利说。2009年冬天的一天,临近下班时间,潘奋利接到宋爻村村民打来的抢修电话,他二话不说背起电工包就去检查故障,由于路滑,摩托车无法行使,只能靠步行,他在大雪中走了近两个小时,鞋和裤腿早就结上了冰凌,经过他细心的检查维修,终于让村民家又用上了电。“户主张凯慧又是道谢又是让我烤火,我当时心里那个暖啊…”潘奋利憨厚地笑着说。
在这条穿梭山林的路上,夏天炎热,冬天寒冷,雨雪天气泥泞湿滑,既要防蚊虫叮咬,又要防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上山下山,艰险无比,农电员工们用汗水和艰辛做着勘查记录。
临近中午,潘奋利拿出了背包里的馒头和水准备开饭。看到了背包中的大蒜,我们还开玩笑地问道,吃馒头你还配大蒜呀。潘奋利叹道:“山上马蜂多,如果不小心被马蜂蛰了,把大蒜涂到被蛰的地方,就不会有啥事。今年春天,所里派人上山清除树障时,有队员被蛰,头肿得像猪头一样。哎…”
20分钟后,潘奋利又出发了。据了解,尚河台区位于晋豫交界,是常平乡最远的台区,然而路途遥远、山路艰难都不是问题,线路架设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农电工的身影。
下午6:30,潘奋利回到了常平乡供电所,他卸下一层层的装备也卸下了一整天的疲惫。
像潘奋利这样的农电员工,在沁阳市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和辛劳为山区老百姓带来了希望,不为别的,只为光明能照亮山区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