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我市举行的全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及有关政策培训会上,来自全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共谋资源综合利用之策。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及相关省份负责人就“十二五”规划与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形势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作了专题研讨。
综合利用:调整思考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知行统一。不必用深奥的理论、尖端的技术、巨额的资金,重要的是需要变换一种思维对待“三废”问题。诚然,资源综合利用并非舶来品,而是源自我国基础劳动者和技术人员实践经验的系统化。
所谓资源综合利用,就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将一次资源和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充分利用、最大化利用。对此,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研究员翟勇作了形象的解释:“生活中,我们报废的电视、电脑、手机等不是‘电子垃圾’,而是作为废弃资源存在的电子产品。”据翟勇介绍,处理“电子垃圾”问题,欧洲用了数十年时间,而中国却在“一夜之间”由进城的农民收集起来。他们私自拆卸、组装重复使用,或直接卖给回收厂家。农民的回收看起来好像促进了资源的再利用,但事实上,他们在拆装过程中污染了环境,且限于技术工艺低下等条件,诸多资源无法再次提取又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如何在有资质的回收厂家与农民之间建立稳定的收购渠道,从而提取、分解废弃电子产品的各种物质,实现其资源价值最大化,是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人员需要做的事情。“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博士点出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核心。
综合利用:国之所向 时势所趋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资源供给的重要渠道。据200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的利用量分别达到2.65亿吨、2.7亿吨、650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6%、62%和65%。2010年,我国炼钢产生约6000万吨钢渣几乎全部实现了再利用,伴生矿和工业“三废”利用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45%的黄金、90%的白银以及95%的铟等稀贵金属来自于伴生矿和工业废料,水泥原料的20%、墙体材料的40%也都来自于工业固体废物;而钢铁、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近三分之一的原料来自于再生资源。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快速增加,回收体系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
随着河南省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不断规范和深入,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逐年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有规模、上水平的专业化综合利用企业。“十一五”期间,我省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和热电联产企业1187家,累计综合利用各类固体废弃物3.1亿吨,减免增值税47.5亿元、所得税6.8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综合利用:焦作奋起 一马当先
焦煤集团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6年至2010年,实现综合利用发电70亿kwh,利用煤矸石620万吨、粉煤灰143万吨、瓦斯1.2亿立方米;煤矸石总量实现了负增长,粉煤灰实现了零排放。去年,焦煤集团综合利用产值达到10.5亿元,较2005年增盈2亿多元。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有37家企业通过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河南省18家地市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市发改委资源科科长李世萍如是说。
此言不虚,我市近年来的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77.6%,较2005年提高13.6个百分点。2005年到2010年,我市累计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3360万吨,特别是粉煤灰的年使用量从2005年的151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375万吨,增长了148%。2005年以来,我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的年利用量已经超过排放量,年综合利用率超过100%。同时,我市2010年利用瓦斯气2668万立方米、矿井水1.1亿立方米,利用总量分别较2005年提高1600万立方米、3000万立方米。
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不断拓宽。我市在做好传统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作的基础上,从秸秆发电、氟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气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废旧橡胶回收及利用、工业废硅渣和废碱水联产偏硅酸钠等方面入手,积极引导、扶持企业把综合利用工作向纵深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我市综合利用废弃物品种多达16种。
“三废”利用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我市随着企业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相继开发出了含氟废渣再生冰晶石、秸秆快速稳定压块、废旧轮胎高效钢丝分离等一批成本低、技术领先、经济效益好的综合利用技术,使我市综合利用产品层次得以提升、产品附加值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