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规范和约束旅游市场,维护和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是焦作面向社会的公开承诺。焦作不在京广线,不临陇海线,无始发车,非终点站,却引来了趟趟旅游专列,引来了架架旅游包机,关键是情感和服务在助推。焦作旅游的特色就在于自然山水和峡谷景观。为此,焦作形成了以“焦作山水”为主题,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大景区为代表,以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为特色的山水景观带。
旅游和文化是一对辩证的双胞胎,旅游业既是经济产业,又是文化产业。为推出并打响山水旅游品牌,焦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划分组合旅游线路,将分散的景区(点)集中整合,统一打焦作山水牌向外推介。自2001年起,市财政每年单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确保各项宣传促销活动的顺利实施。强力宣传,科学促销,结果使焦作山水声名鹊起,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所喜爱和向往。
目前,全市拥有AAAAA级旅游景区3个、AAAA级旅游区2家、AAA级旅游区1家、AA级旅游区1家,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市现有旅行社111家、旅游星级饭店32家、旅游星级餐馆7家、农家星级宾馆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4家、旅游商品销售企业18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24.2万人,全市旅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云台山所在的岸上乡,原是有名的贫困乡,年人均收入只有可怜的260元,现在依托云台山景区迅速致富,去年人均收入5万元,有11户收入在50万元以上,家家有汽车,户户办旅馆,成为了河南省有名的富裕乡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乡。
焦作山水作为城市发展的“蝴蝶效应”突显。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撬起了城市的GDP增长,更重要的是撬动了焦作人思想的转变。客流和信息流的剧增,使这座原本闭塞的城市,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其他领域的转型工作,并在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挖煤到发展旅游,“由黑变绿”这样一个很好的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改变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发展环境。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多年的拼搏,焦作旅游厚积薄发,成绩可圈可点:2004年,云台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神农山、青天河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云台山成为国家首批创建AAAAA级旅游区示范单位。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焦作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连年高速增长。10余年间,焦作市旅游业综合收入由全市GDP不足1%增长到11%,发展速度,令业内侧目。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青龙峡“五大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景观,以陈家沟、韩园、嘉应观、月山寺、朱载堉纪念馆、影视城、古城湖、丹河、森林动物园、药王庙“十大景点”为代表的历史人文、休闲娱乐景观,开发出了自然山水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娱乐游、体育健身游、科普知识游、民俗风情游、工业参观游、农业观光游、黄河湿地游、都市风光游共10种旅游产品,其中自然山水游旅游产品较为成熟,云台山成功打造为全国热点旅游景区,在全国自然山水景区中人气居前三位。
居安思危思考大美山水
客观地说,焦作旅游在风起云涌的中国旅游界颇有名气。但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躲不过。焦作旅游业发展仍需跋山涉水,突破制约的瓶颈。无法回避,焦作旅游仍停留在门票经济的层次,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业内人道,只是“酒肉穿肠过”,还没有达到“佛祖心中留”的境界;旅游产业链条不长,产业结构不合理,景区发展不平衡;旅游高端市场开发仍不到位,主要目标客源群体的消费水平大多属于数量型低消费档次,旅游创汇能力不强;旅游人才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中心城区旅游氛围不浓厚,没有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形象、指向标志,令人感受不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应有的浓厚氛围。
放眼全国,各地、各景区百舸争流,竞相发展。在这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下,焦作人开始清醒,在深深的思索中认识到,焦作旅游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过去,焦作旅游业依靠政府主导,创造了“焦作现象”;将来,焦作旅游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真正成为焦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这,既是焦作旅游的现实选择,也是其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
“十二五”是焦作旅游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转型发展的全面攻坚期、率先发展的关键提升期。焦作将围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这一目标,全力将这片大美山水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焦作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站在新起点上的焦作旅游,大有潜力,大有希望。关键是认准转型这条康庄大道,抢抓机遇,认真去做,转就转好。如此,焦作旅游必将在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的征程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