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叫孙永利,今年41岁,是博爱县金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乡亲们说俺是带领村民致富人,可俺更愿意说俺就是个庄稼汉。
俺家在金城乡南庄村,村里有劳动力300多人,其中100多人长年在外打工,其余的人都守着土地生活,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1000元。俺嫌在家种地赚钱少,也到外地打工,卖过摩托车配件,办过广告公司。2008年,农业税全免、种粮发放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俺觉得农村的发展形势会越来越好,经过慎重考虑,俺决定重回家乡创业。
那时,政府鼓励农业合作社发展,俺就筹了120万元买了9部农机具,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最初,合作社只能开展以农机作业为主的土地托管服务,农户只要缴10元的托管费,自己的土地就完全由合作社承担收种,农机作业费优惠20%。大家免去了耕作之苦,积极性很高,当年就有305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托管了1.8万亩土地,俺也赚了近20万元。
好政策是一个接一个。2009年,先是县里开始支持农村土地流转,俺觉得是个机会,在三秋作物换茬耕种时,流转了村里近9成的土地,搞起了高效种植,买良种、请专家,结果当季小麦大丰收,俺一下赚了80多万元。去年,县里为了提高农业效益,开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又是个好机会,俺就种了65亩当地特产怀山药和生姜,单是这特产就赚了65万元。
合作社发展壮大了,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来。土地流转后,村里又有100多人出去打工,剩下的劳力就在合作社工作,每人每月800多元工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这些年,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俺现在正在建设占地1200亩的农业生态园区,园区有观光农业、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建成后,相信城里人也会来消费,也算上是多种经营吧。等钱赚多了,俺还准备给村里修路、绿化,把俺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 本报记者 赵晓晓 本报通讯员 毕 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