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 摄
本报记者 王学典
他头脑灵活,思想进步;他立足实际,勇于探索;他致富不忘乡邻,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之路……他就是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博爱县八届政协委员、工商联常委、金城农机合作社和中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孙永利。
抓住机遇求发展
孙永利1971年出生,由于家庭困难未进大学校门,但他不灰心,为了过上好日子,先后当过教师、跑过运输、经营过摩托车修配,后来还在郑州开办一家摩托配件批发商行。2000年,他利用其郑州摩托配件批发商行优势,在博爱县注册开办一家集摩托车销售、配件批发于一体的摩托车销售公司,同时成立广告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县里小有名气。
“你在县城挣大钱,我们在村里只能挣小钱啊!”2008年夏天,已从商多年、小有名气的孙永利回家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儿时伙伴说的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会有这种抱怨呢?他详细询问了朋友之后才明白,原来是农机劳作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这几年,村里人有了钱,不少人都买了农机,利用农机赚钱原本是件好事,但因为缺乏统一管理,一到有活干时就出现混乱的竞争局面,一块地会同时出现几台农机一起劳作,效率之低可想而知。农机手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儿:“劲没少出,油没少耗,钱没多挣。”
当他了解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后,凭着强烈的市场意识及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意识,孙永利毫不犹豫地决定成立农机合作社,并向机主们承诺,加入他的农机合作社收入一定比单干高。当年8月,拥有六台拖拉机、两台小四轮的金城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机主们当年收入就几乎翻番,单季收入由以前的1.2万元增加到2万元。看到孙永利的农机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周围村庄的农机手也找上门来要求加入。2009年,该合作社即拥有36台大型农机,目前已拥有大型农机54台,成为我市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之一。
拓宽思路谋壮大
农机合作社成立了,也发展壮大了,但是按照原来的习惯,除了三夏和三秋抢收抢种之外,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机械基本都闲置着,长时间不用的农机也很容易出现故障。为了让机主们赚更多的钱,孙永利对农机努力做到统一维护、统一管理,同时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山西、内蒙古等省份,农机作业的时间增加一倍,收入自然也随之翻了一番。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机合作社得到扶持和发展,同时博爱县也出台关于土地流转的多项扶持政策。2009年10月,孙永利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在南庄整村流转土地1160亩,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整村土地流转第一家,并成立了中原种植合作社。去年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他大胆进行“北姜南种”试验并取得成功,同时将种植历史悠久的清化姜进行商标注册及地理标志认证。在这一年,仅仅依靠50亩铁棍山药及25亩生姜,孙永利的收入就高达230万元。
今年,孙永利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种植铁棍山药100亩、清化姜100亩、洋葱100亩、怀地黄50亩、小麦和玉米800亩,产值达到800万元,创利300万元。他的事迹大大鼓舞了周边农民的士气,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为当地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孙永利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国家粮食生产打下了扎实基础。他在县农机局的领导下,引进新型农机深松机和免耕机,对1000多亩小麦全部进行深松和免耕播种,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左右。
先锋模范记心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是孙永利常说的一句话。他在富民路上的确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带动了一大批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
去年6月,金城农机社的农机手去史庄村收麦子时与该村农机手史小刚发生矛盾,史小刚也在村里经营农机多年,算得上名人了。由于孙永利收麦子是每亩40元,史小刚收麦子是每亩50元,这就出现了矛盾。孙永利碰到这种情况后不是以大欺小,而是多次做史小刚的思想工作让他加入农机合作社,结果,史小刚加入后,效率提高很多,尽管每亩仍按40元,当年收入却增加8000元。
南庄村土地流转后,2009年全村村民增收100多万元;去年土地流转金每亩提高至1070元,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去合作社上班的半劳力增至300人,全村村民增收300多万元,实现了共同致富。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每到年底,孙永利都会出资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福利。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他在捐款500元的同时,在县城中山路悬挂“支持汶川、踊跃捐款”等宣传条幅20条,为全县援助灾区营造了良好氛围。
几年来,孙永利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走上致富路,他本人也因此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去年,他被评为全省种粮大户标兵,其所在的合作社被评为省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同年7月20日,央视二套对他的合作社经营方法进行专访;9月27日,他代表河南省出席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10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辉煌十一五》栏目组对他进行专访;11月26日,副省长刘满仓莅临该合作社,对其流转土地进行高效种植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孙永利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