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桂 娟
国务院近日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不仅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唯一明确了传承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经济区域。
如何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摆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道战略命题。
没有中原文化,我们都会失去回家的路
“如果没有中原文化,我们都会失去回家的路,我们的灵魂将无所皈依。中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华之源、中国之源。”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慧林用诗意的语言,动情描述中原文化在华夏历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素有中华文化“活”博物馆之称的河南,至今完整保留着包括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3000多年建都史,近7万处文物点,数以千计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多万件馆藏文物,默默诉说着历史的辉煌。“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轩辕丘、周公测景台、函谷关、白马寺、少林寺……都是华夏文明核心地位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记忆。
“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中原地区还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中华民族有源可考的姓氏中,三分之一起源于河南,100个大姓中有78个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
探寻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近年来,河南省委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特别是在谋划中原经济区过程中,把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提出,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要求干部群众在文化自觉中提升认识、在文化自信中发现优势、在文化自强中科学布局,努力走出一条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文化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相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经过精心保护和展示,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展示中原文化的靓丽窗口。
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等大遗址上,正在兴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和洛阳也被确立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大遗址片区,不久的将来,全新的展示方式将使人们在这里触摸到华夏文明的经脉。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河南先后创作推出了《程婴救孤》、《风中少林》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屡摘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
在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中原传统美德的滋养下,中原大地英杰辈出,任长霞、李学生、魏青刚、谢延信、洪战辉、吴新芬……身边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展现了新时期的河南精神。
破解传承和创新两道难题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白建国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设立,彰显了河南优势,集聚了发展动力,是河南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更是中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契机,今后河南要在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弘扬中原人文精神等方面大胆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
河南确立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新目标: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中原根亲文化等为主要平台,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大遗址保护为重点,打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依托古都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陶瓷文化等,确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建成若干个具有地标意义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依托历史文明资源,创建一批华夏历史文明主题基地。
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是又一重大责任。为此,河南响亮提出建设“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探索新路子,并打造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
(据新华社郑州10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