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央电视台和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合作拍摄的七集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多角度、多层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焦作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是宣传焦作、展示焦作形象的大手笔之作。《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历时两年拍摄、制作完成,足见剧组创作人员踏实求精之创作精神、焦作文化积淀之深厚和对世界吸引之魅力。《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对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10月13日下午,市委宣传部与市广电局联合组织举办了《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座谈会,我市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文化名人参加会议。会上,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甘茹华出席会议并讲话。现将与会人员发言摘要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郑长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由中央电视台和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合作拍摄的《河内名郡·中国焦作》,是焦作文化的又一次集中、深度、高层次的宣传展示。
由于地上文物遗存不多,长期以来,我们有一种误区,认为焦作因煤而立,因煤而兴,没有多少文化积淀。其实不然,两年来,我和甘茹华部长在与杨晓民多达六七次的接触、畅谈中,对焦作历史文化有了再认识、再提高,有些认识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比如,怀商可上溯至殷商时代,兴盛于唐宋时代,明清时代足迹遍布全国,在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中,河南虽然只有一个怀庆商帮,却享有南有徽商、北有晋商、中部有怀商的显赫地位;过去我们只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对他倡导的恢复古文,振兴儒学,影响了中国历史千余年知之甚少;过去我们只知道许衡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学家,不知道许衡还是中华民族处于逆境时保持优秀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正是因为他,中华民族才拥有了数千年不曾中断的传统。过去,我们只知道司马懿是戏剧舞台上的反面人物,对他上承魏国之强盛,下启晋国之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知之甚少,对他的雄才大略、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没能给予正面的评价;只知道云台山是竹林七贤的隐居地,山涛、向秀出生在焦作,对竹林七贤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他们所创造的那种自由精神和人格力量,影响中国数百年知之甚少。此外,还有北方山水画开山之祖荆浩、郭熙、李唐,不仅焦作的老百姓知之甚少,焦作的有关专家也缺乏深入的研究。还有太极拳、李商隐、朱载堉等,在焦作这样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出现这么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件,全国都十分少见。
两年来,以国家一级编剧杨晓民为总策划、总撰稿的精英团队,通过运用航拍、三维动画、情景再现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焦作文化之丰富、之厚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作品,在中央即将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国各地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在央视及其他卫视的播出,必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刘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电局局长)《河内名郡·中国焦作》较为全面具体地反映了焦作的历史、人文、环境,拍摄手法和制作技术新颖,播出后颇受好评。看这部片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家乡焦作的重新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对焦作历史文化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河内名郡·中国焦作》的拍摄播出对即将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韩达(市作协主席)历史文化纪录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多角度、全景式地再现了古怀川大地上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从历史的深处,形象地肯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史册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唱响了当代焦作人矢志不移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铿锵旋律,把一个全新的“文化焦作”推向了极至。
是否具有宏大鲜明的主题、深邃厚重的思想内涵,往往是一部文艺作品成败的关键。一片拥有三千多年人文历史的热土,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古怀川儿女演绎的历史故事,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是它获得受众者认同的原因。
如果说《河内名郡·中国焦作》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容器,那么,它一定完成了如下三大使命:一是贮存文化的功能。它不仅装载了历史过往与情感记忆,同时也留下了这个城市文明的脚步。二是改造文化功能。它为各种力量的聚集与转换、储备提供了平台,为强化未来焦作的机能并彰显焦作的力量作好了准备。三是传承了文化。电视片把焦作地区所拥有的异彩纷呈的文明元素,赋予了时代的色彩,从这一点上讲,它为焦作未来的大发展提供了价值的支撑。
严双军(中国作协会员、温县文联主席) 我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先后参加了纪录片的创作座谈、素材录制、采访和样片的审看等活动,亲眼目睹了创作人员的艰辛、敬业,也欣赏到了《河内名郡·中国焦作》纪录片的制作创新形式,由衷地感到这是一部反映焦作厚重历史人文、展示焦作感染天下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把焦作许多不为世人知道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文明向人类作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展示。
在焦作电视台再次播出《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市委宣传部召开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座谈会之时,我想说的是这个纪录片制作有三个方面值得我在今后的创作和工作中学习和借鉴。一是文本创作。这个片子以《山河古郡》、《文以载道》、《武以安邦》、《竹林七贤》、《笔墨丹青》、《弦歌怀川》和《太极天下》来拍摄,不仅将整个怀川地区的历史文化系统地作了梳理,而且将焦作特有的文化形式作了重磅展示,既让人们从宏观文化上认识焦作,也让人们从特色文化上记忆焦作。二是纪录片拍摄。摄制组在温县拍摄的所有过程我都参加了,他们认真的态度和求精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为了一个镜头,他们可以专程从北京赶来,在炎热的酷暑里一遍又一遍地录制,从不同的角度,直到满意为止,以至于剧组人员出现中暑、晕倒都不停止。三是后期制作。在初次看样片的时候,我就为这个片子的独到制作形式吸引了,它通过三维形式展现的中国名画,让人过目难忘。
程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由中央电视台和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合作拍摄的大型高清电视文化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已于今年8月底至9月初在中央电视台(CCTV4)特别节目中播出,这两天在焦作电视台又进行了重播,在焦作市民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在这里,我谈三点看法:一是关于《河内名郡·中国焦作》的评价,就《河内名郡·中国焦作》本身而言,气势恢弘、制作精美、内涵丰富。《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共分七集,每集一个主题,展示了焦作的先辈们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是近年来宣传焦作历史文化的精品制作。二是关于拍摄《河内名郡·中国焦作》专题片的看法。拍摄《河内名郡·中国焦作》系列片,集中力量,凝集焦点,采用多种手法来宣传焦作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焦作、走进焦作,是这七集专题片的宗旨和目的。三是关于《河内名郡·中国焦作》的作用和价值。《河内名郡·中国焦作》通过艺术的手段全面梳理、展示了覃怀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凝练了焦作市的独特人文内涵,尤其是在我市煤炭资源枯竭、以建设新型生态城市为目标,从“煤城”到“绿城”的转变过程中,该片的拍摄和播出必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朱雪里(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长) 认真观看电视文化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之后,觉得它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全面深刻地展现了焦作的历史文化。编导在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焦作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焦作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来充分展现独具个性、特色鲜明的怀川文化,充分展现古往今来焦作人民的精神面貌,让观众观看之后对焦作往日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肃然起敬,对焦作今天的建设成就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比如,对焦作的山水、陈式太极拳、“四大怀药”以及子夏、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等历史名人的介绍,会潜移默化地使人对焦作有一个良好的认识。第二,充分利用电视语言和先进技术来表现焦作历史文化。编导反复揣摩、精心拍摄云台山、神农山、百家岩、竹林等自然景观和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等历史名人的陵园等人文景观,精选富有表现力的镜头来艺术地表现焦作的历史文化,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编导利用镜头语言和三维动画等先进技术,把本来静止不动的资料图片、历史古迹变为动感十足的美丽画面,“化美为媚”,为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焦作文化找到展现自己的鲜活载体,大大提高了电视片的艺术水平、文化品位和观赏性。
王荣科(市广电局副局长) 焦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如果说,过去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云台山水和以人文景观为代表的太极武术是焦作人民引以为豪的两张名片的话,那么,今天由中央电视台、市委宣传部和市广电局联合拍摄的大型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则是我市领导高瞻远瞩、有识之士慧眼独具精心打造的又一崭新名片。在欣赏、欣喜之余,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深入探讨。我认为,大型纪录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好”。
一是为全市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七集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历时两年,由央视国家一级编剧杨晓民担任总策划、总撰稿人,特邀国家精英制作团队,运用目前最顶级的高清拍摄设备和技术,进行多区域、多季节拍摄,大量采用航拍、三维动画、情景再现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焦作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二是为文化产业带了一个好开头。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是《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三是为新闻宣传出了一道好选题。新闻宣传担负着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
王爱军(焦作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我谈一点启示、两条建议。启示是《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很好地实现了引“人”入胜,给今后做好城市形象宣传提供了范本。她以焦作各时期各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为串珠关联全集,灿若星河,引人入胜。这部电视片以创新艺术形式在让人记住这些名人的同时记下了不同反响的焦作。把不了解焦作的人吸引过来,才是我们的宣传目的。两条建议是,我市应在《河内名郡·中国焦作》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再做“一长一短”两篇文章:“一短”是十几秒甚至几秒的焦作形象宣传片在央视等强势平台长时间播出,以独特创意、精美声画吸引眼球。“一长”指的是长篇巨制的影视作品,像《少林寺》和《非诚勿扰》热播影视剧那样,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出乎意料、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王先鹏(焦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期待《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已经很久了,以纪录片形式反映焦作历史人文以及山水文化,感觉很有新意,拍摄手法也很高明,给人完美的艺术享受。《河内名郡·中国焦作》整体给人感觉清新、大气,把焦作以及焦作历史人文宣传得淋漓尽致。《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在再现历史上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我认为,焦作今后应有几个可圈可点的文化名片,比如,一部好片子、一部好书、一部经典的山水风光画册、一套反映焦作特色的精美纪念品,总之,通过文化来体现焦作精神。建议在《河内名郡·中国焦作》之后,应继续拍摄关于焦作的《寺庙传奇》、《战争风云》、《姓氏文化》等,继续宣传焦作。
赵荣新(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调研员)在焦作电视台观看电视专题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后,感到这部专题片拍得很成功,也很有必要。
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把焦作建成文明、开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必须得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度。要让焦作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焦作,必须得有多种形式的载体把焦作推介出去、宣传出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拍摄宣传焦作的专题片非常必要,将会在对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这部专题片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将焦作的人文地理贯穿其中,巧妙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把焦作厚重的历史文化系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全片内容丰富,画面也有很强的观赏性,总之拍得很成功。
提两点建议:一是扩大专题片的宣传面,播放的密度要再大一些。二是和这个专题片相呼应,再制作一部反映焦作近现代发展的专题片。比如可以从修建道清铁路、开设路矿学堂、英福公司开采煤炭开始,将焦作由一个2.5平方公里的小镇,发展到近100平方公里的现代都市的过程反映出来。这就有了一个完整反映焦作全貌和发展过程的专题片。
马敏学(焦作艺研所原所长) 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看后,感觉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它不是一般专题片的直白宣讲,而是针对不同人物、不同话题,选取最佳角度切入,生动地娓娓道来,看起来是一种艺术和精神的享受。体现在画面、色彩和解说词上;结构上,分七集,比较合理、科学。每集的开头,都颇费匠心;内容的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焦作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了焦作瑰丽的山川风貌,可以说是一部焦作人和外地人了解和认识焦作历史、焦作文化、焦作风光的绝佳教科书。
郑心灵(焦作大学教授)《河内名郡·中国焦作》这部电视记录片一共七集,我只看了后三集。前四集虽然未看,但看了电视片的文本。这部七集电视纪录片,是对焦作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梳理,或者说是对焦作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的重点打捞,是对焦作精品和亮点的一次全方位展示。这部电视片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通过高水准、高水平的电视制作,使历史和人物都活了起来,并且走向了广大电视观众。这是对焦作丰富多彩、群星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种追忆,更是对后来者的一种启迪。这部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是对焦作历史文化的一种弘扬和推介,对扩大焦作的宣传、影响和知名度是不言而喻的。
从艺术上来说,电视片影像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其画面运用远近对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历史与现实交叉叙述,人物和景物相互衬托,解说员灵巧点睛的解说,专家学者恰到好处的评述,再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背景,整个纪录片体现出知识性、趣味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独特的美感享受。
李相宜(焦作日报记者) 由中央电视台和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合作拍摄的大型高清电视文化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播出后,在我市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近日《焦作日报·晚报版》又重磅推出了由央视国家一级编剧杨晓民撰写的《河内名郡·中国焦作》文本,这让我们能够从文字角度细细咀嚼个中滋味,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来。
首先,最强烈的感觉是,这部电视片把焦作这方热土上的文化真的是读懂了、悟透了、精炼并且升华了。焦作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准确定位颇费思量。而电视片开篇以《山河古郡》点出主题,随后以“三河”文化高屋建瓴,以覃怀文化诠释底蕴,一幅焦作文化的速写图画跃然纸上。其次,完美精巧的篇章结构、优美丰富的表现语言、墨香四溢的书卷气息,让这部电视片成为一部令人百看不厌的文化精品。本来焦作地面上可供拍摄的历史建筑并不多,但电视片大量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不但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憾,而且让片子具备了很强的时代感。第三,全市上下应好好观看电视片,学好用好电视片,把焦作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的产业资源,让焦作文化名片变成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一面风帆。身为焦作人,不了解焦作文化,怎么能够产生文化自豪感,拥有文化自信心呢?如果在文化上输人一头,又怎么能够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谈笑风生、广交朋友呢? 因此,我们建议:除了让《河内名郡·中国焦作》这部电视片尽快在央视其他频道如10套和纪录片频道再次播出,并且按计划在河南卫视、旅游卫视等部分省级卫视陆续播出外,还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专题收看并学习讨论这部电视片,以此启发各个行业新的个工作思路。
宋宝塘(市竹林七贤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我长期从事焦作文化的研究,对焦作有着深深的热爱。2008年7月,当我听说我市要以大手笔、大投入、大制作联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一部全面反映焦作历史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时,一是激动,二是期待,三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协助央视拍好这部片子。总体来讲,《河内名郡·中国焦作》是成功的,镜头很美,只是对照央视播出的其他节目以及其他地方拍摄制作的此类节目,《河内名郡·中国焦作》还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希望下次做得更好。
张丽(焦作广播电视报总编辑) 七集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河内名郡·中国焦作》,看完以后给我扑面而来的气息用八个字来形容:大气、厚重、博远和撼动。
《河内名郡·中国焦作》分别由第一集《山河古郡》、第二集《文以载道》、第三集《武以安邦》、第四集《竹林七贤》、第五集《笔墨丹青》、第六集《弦歌怀川》、第七集《太极天下》组成,将焦作这片土地从洪荒时代讲起,在天文地理、历史背景、政权更迭、文以精神、武以谋略、琴棋书画之间纵横捭阖、伸缩自如,让观者深吸一口气,叹曰:大气。
都说焦作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厚在哪里?专题片一一道来,从孔子高徒子夏礼法融合、汉献帝刘协玄孙啊知东渡日本,到司马、曹氏家族争权,波及竹林七贤,再到历代文化名人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郭曦、李唐,乃至怀商文化等,不仅点到,而且站在历史发展的客观高度,站在文学、美学等专业角度深入讲析,让人颇为醍醐灌顶,豁然清醒:焦作是中国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怎谓不厚?!
七集电视片不长,却将焦作诸多历史由来、发展脉络分析得深入浅出,探究得扎实可信,颇具中国人文精神中最为推崇的格物精神,不仅知道结果,更探究出事物的原理,用博远二字形容,我觉不为过。
最后,我想以一个观众的视觉、听觉、情感来述说一下对此片的最为直接的观感:撼动。从撰稿、解说、配音、画面以及结构,皆是精益求精。整个专题片环环相扣、逻辑分明、层层递进,于宏大、深邃、委婉、精美于一体,紧紧抓住观者的心,撼动着观者的整个心灵,其中有几个地方让人潸然泪下了,比如聂政姐姐自刎、嵇康高台一曲绝唱《广陵散》,还有朱载堉倾其心血铸就的十二平均律被束之高阁,真是百味杂陈,让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