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向阳
“东屯来个好电工,吃苦耐劳是永战;数九寒冬腊月天,顶着寒风把灯安;上到杆上直打颤,咬紧牙关顶着干;宁愿过晌不吃饭,坚决干完才下班;为了群众用好电,个人得失都不算;服务周到人人赞,不愧电工好模范。”10月13日,在武陟县大封镇东屯村退休教师牛同旗家里,谈及武陟县电业局大封供电所农电工黄永战,老人自编自写的一段顺口溜反映了群众的心声。
两千元电费跑了十来趟——他说值
黄永战家住大封镇孟门村,2004年大专毕业后,由于父亲身患癌症,他放弃了到省畜牧局工作的机会,一心一意在家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过世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该局的一名农电工。在工作中,他聪明好学,人又吃苦能干,很快就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并在2008年焦作供电系统农电工技术比武中,荣获竞赛团队第二名的好成绩。
2006年5月底,大封镇政府对内部用电进行改革,对机关内各单位和职工用户实行单独计量收费,这时黄永战就主动承担起镇政府的用电管理工作。当时正是三夏农忙的季节,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每天一大早就到村里服务生产查禁烧,直到晚上才回来。当月电费开始收缴后,黄永战为不影响大家正常工作,他是早上不行晚上来,前后跑了十来趟,2000元的电费才收齐。有人说他实心眼,为了这点电费不值得,可黄永战却说:“这电费啥时间收齐局里有规定,不能一有特殊情况就往后推,能早一天收齐,大家心里都踏实,自己就是再多跑几趟,那也值!”
家里玉米迟种半个月——妻子怨
2008年6月份,大封镇东屯村因为电价存在搭车收费等原因,群众对用电服务怨声载道。人员调整中,在镇政府用电管理上尽职尽责的黄永战成了该所所长原先泓的不二人选。
上任第一天,刚到村口的黄永战见到几位老大爷在下棋闲聊,就主动打招呼问好,可没想到一位老大爷斜着看了他一眼,撂下了“村里是真没人了,让一个外村人到这儿逞能”的话,扭头就走。这热脸贴了个冷屁股还不算,当天,村里仅有的3台变压器总保跳闸就有18次之多,有的是群众家里漏电保护损坏而越级跳闸的,也有的是部分心存不满的群众故意造成的,这第一天就让黄永战忙了个焦头烂额。
在对群众家里的漏电保护器进行逐一检查测试,更换部分已损坏的漏电保护器,村里的用电逐渐恢复正常后,他又投入到麦收后紧张的抗旱工作中。当时,东屯村的16眼机井没有固定电表,群众是谁用电谁接表。黄永战每天6时就来到村里,为群众抗旱用电登杆、接线、装表,直到水泵出水才离开。群众浇完地后,他又到井台拆线,帮助群众收装抗旱设备,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时以后才回家。有时群众连夜浇灌用电有问题,凌晨一两点打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就往地里赶。
一个月的时间,黄永战用自己的努力和真诚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但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却招来了妻子的不满。妻子牛九菊埋怨着说:“永战是早不见人,晚不见影。眼看着别家的玉米都快发芽了,俺家地里的玉米还没人种,我喊了几个亲戚来帮忙才把活干完,比别人足足迟种了半个月,你说可气不可气。”
写好的感谢信不敢送——群众怕
妻子牛九菊是恨在嘴上,疼在心里。2009年10月19日,对于黄永战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正在家里守候着病重母亲的黄永战,接到了该村村民张利军的电话,说是家里盖房突然没了电,想让他过去看看。看着已是奄奄一息的母亲,黄永战强忍着悲痛前去查看。可没想到,这竟成了和母亲最后的离别。牛九菊说:“永战这人就是太实在,谁说句话都不好意思拒绝,那天我都去街上置办孝衣了,才看见他两眼含着泪地骑着车往家赶。”
黄永战的工作,群众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该村退休教师牛同旗写了封感谢信想让电业局的领导好好表扬表扬他,可这感谢信写好都快两年了,也没能送出去,一是黄永战拦着不让送,二是群众有顾虑不敢送。牛同旗的老伙计们都说:“咱这十里八庄也没有这样的好电工,这要是送了感谢信,让领导表扬表扬再把人给调走了,那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