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丹水·血河·清清流
丹水南汇春漫漫
怀川故事
爱情
作品欣赏
每周一字
黄花岭
晚霞
怀府广场夜景
□岳红霞
秋季养生三坚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川故事
□和洪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三 天缘与地缘里的怀川故事

  (一)大禹覃怀底绩图

  祖父所说的,我们怀川“很久很久以前”的那场洪水,以现代科学的说法,其实是天缘与地缘际会中必然产生的自然现象。尽管它不是更为古远的冰河期,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所致,也一定是气象与物候神秘变化里,酝酿出来的让人躲不过去的一种自然地理结果。已有之事,先前就有,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先前已行,后必再行。日光、月光以及星光之下,并无孤立的新事。千古轮回里的各种气候、大气物理现象,包括水、旱、雨、雪、冷、暖、冰、霜、雹、风、风暴潮和大气声、光、电等现象,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水灾、火灾、旱灾、风灾、蝗灾、疫情、地震等等,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情景下神秘地出现,使过客一样的代代人,在自然现象的亘古轮转里,充满恐惧与敬畏。但是基于生存需要,我们的先人又不能不在举头祈天、俯首祷地的无奈里,杂然相许的不甘就范里,不断地尊崇天地,而又不断地触怒天地,艰难地,又不失错讹地,一步步理解着自然与自身原来没有被自己理解的东西。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西方研究所所长阮炜在《文明的性格,生命的真相》中说:

  一个文明有种种已知的表现——历史的和现时的。除此之外,一个文明还有种种尚待开掘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蕴藏在该文明所固有的品质或性格之中。那么一个文明的性格由何而来?文明的性格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天缘与)地缘——自然条件方面的深刻原因,或者说,在极大程度上是为(天缘与)地缘——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天缘与)地缘——自然环境的文明品质,不仅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文明已有的表现,也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该文明在未来的表现。

  人类不断文明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引领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身上,一个具有先进性的人类群体身上,一片创造文明与光荣的土地之上。前清顺治十五年《河内县志》上的《大禹覃怀底绩图》就是最好的注脚。这是天缘与地缘的千年不遇里,一个极其古老的怀川故事。顺治十五年《河内县志》上说:

  “按书传,(大禹)治河自下而上,故来自东,考四载陆行故乘车。”又说:“其辞意可窥其图绘禹乘车入城,百姓跪迎于道。”书内则未有关此图之记述焉。

  《史记·夏本纪》中也作了这方面的记载: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檋,山行乘撬。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这是我们怀川人,对有恩于民的英雄人物与有功之臣,第一次被载之青史的感戴之情。但是大禹被怀川人民“跪迎于道”的感恩戴德,是他治水中的“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中,太史公笔下的那个“不敢”,以及“薄衣食”、“卑宫室”、“左规矩,右准绳”地努力工作换来的。中国老百姓至今仍恪守着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或许这种美好的民族情结的源头,就来自我们怀川人古老的心灵跳动与血脉在源头上的奔腾。老百姓最知道谁该敬,谁该骂,一部二十五史,说到底就是敬了谁、骂了谁的历史。

  从大禹方面来说,父亲治水失败被杀的血的教训,使他从远古人类浮躁粗浅的思维方式与意气行事的率性而为里停了下来。心的底里被深深刺痛的他,心里突然睁开了一双雪亮的眼睛。他大雾初霁地往治理洪水这件事的深处去看,父亲“堵”的惨败背后,应该是事物二律背反中的那个“疏”。尽管洪水汜滥的根本原因,当时仍处于人们认识的黑暗之中。这是古老人类心理成长的一个范例,大禹治水的成功,其实是深切感到了被诛于羽山的父亲,尸体的血肉模糊与冰凉,涔涔之血在渐渐凝固里的那种疼痛。人人心里都有那双眼睛,只是人们不知道那里有属于自己的眼睛。大禹与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他在父亲的悲剧里,睁大了心里的眼睛。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大禹,只是没有成为大禹的特殊外部环境,没有意识到去客观认识自己的内部构成。大禹付出了沉重的家族代价,不计得失地做出了常人不易、也可以说不能做出的个人牺牲。人在心理上的成长是鸦雀无声的,于无声处听到的惊雷,之于大禹,就是他十三年忘身度外的治水业绩。

  那幅顺治十五年《河内县志》上的《大禹覃怀底绩图》,我是从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幸看到的,尽管纸质已经在岁月的老去里褪色,然而覃怀百姓“跪迎于道”的情形,依然令我异常激动。人们在“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中失去了太多太多,几乎包括了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全部生活。是大禹和益让他们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人生积累归零后的重头再来,使他们渐渐恢复了曾经在怀川大地上,属于“底绩”的光荣,并且在人心的跃跃欲试中,企盼着未来新的文明。或许可以说,这是怀川人在艰难的生活中不怕归零,敢于重头再来的第一个故事。但是故事的基色与背景,以及怀川人用血汗劳作诉说人生故事的心理时空,是作为人君的尧、后来的舜,以及作为人臣的禹与益们,为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紫气东来中鼓荡起了一阵阵充满生机的春风。这或许也是人类发展史与文明史上第一个官与民相亲相爱的故事,唐代诗圣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之所以不老不死,正是把官风与民风之间的关系,说到了原委与本质所在之处。这就是说,天下老百姓的事,就是天下最政治的事,父母官的全部工作内涵,就是让自己管辖的老百姓过好日子。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再次翻出禹与益让贤的的故事,请允许我以啰嗦与烦冗之笔,再次录入《尚书·益稷》中这一节文字: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

  用今天的说法,禹与益在工作汇报会,也可以说在工作总结会或者表彰会上,不是为自己涂脂抹粉,大说特说自己的成绩如何卓著,而是列举别人的功劳远远胜过自己。这是怀川人乃至中国人最为古老的谦虚,是怀川人乃至中国人最为古老的欣赏人的方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禹与益这种谦卑,是发自内心的言发于衷,而不是那种说出来让人出一身鸡皮疙瘩的虚伪。

  但是,历史不会以禹与益的谦卑,遗漏属于他们各自的成绩。“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使老百姓居有所安,食能果腹,《孟子·滕文公下》里的记载,会使他的精神与作为永远活在一代代人心里。作为怀川人的后续子孙,我在阅读《尚书·禹贡》里,更钟情有关于禹在怀川治水的以下文字:

  (禹)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沇水是济河的上游,也是济河的别称。《伪孔传》载:

  泉源为沇,东流为济。

  《水经注》载:

  (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

  大禹治水,是我们古老民族来自历史深处的巨大光荣。大禹在我们怀川治水,是我们古老怀川的巨大光荣。一个人的光荣成为一个民族的光荣,成为一方土地的光荣的时候,这个人的曾经活着,就会走入历史的永恒。

  禹与益的那种活着,永远是我们后续子孙的样式,他们的让贤,以及对别人的欣赏,以及真诚的谦卑,永远是我们应该继承活着中恪守的人生态度。

  历史典籍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个怀川故事,慎终追远的怀川人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这一幅《大禹覃怀底绩图》。(待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