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适时。”
记者近日在我市农村采访时看到,寒露已过10多天,全市仍有相当面积没有播种。
种麦火烧眉毛。如何应对今年麦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困难?昨日,记者火速采访了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
段新国说,由于9月到10月中旬,我市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降雨,受之影响,玉米等秋作物收获期推迟,腾茬偏晚,土壤偏湿,整地难以正常开展,因此小麦播种推迟。
“再过几天就要到霜降节气了,目前我市尚有相当面积的小麦没有播种,将错过适宜播期。若‘补晚’措施跟不上,会严重影响我市明年的小麦生产。错过适宜播期的小麦应该咋种?”记者问。
段新国说:“一般把霜降后播种、越冬前达不到壮苗标准的小麦称为晚播麦。要确保晚播小麦夺高产,就必须推广集成应用晚播技术。具体讲,就是科学采取‘四补一促’的抗灾增产技术措施。”
“选用良种,以种补晚。”段新国说。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应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偏春性品种,可以选用“中焦2号”、“濮麦9号”、“豫农949” 、“豫农416”等品种。
“提高质量,以好补晚。”段新国说。要在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上下工夫,打好播种基础。尽早腾茬,抢时早播。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4厘米,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播种过晚时可适当浸种催芽,播种前用20~30℃的温水浸种5小时后,捞出晾干播种,也可提早出苗2~3天。(下转二版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