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在温县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上,长年奔波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手持铁镐,肩扛铁锹,戴着安全帽,开着轧路机,风里来,雨里去,冒酷暑,战严寒,使上千公里的农村公路畅通无阻。
他们,就是温县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管理所路面养护队。这个养护队有26名队员,他们在创建“学习型、安全型、创新型、节约型、和谐型”班组目标的同时,也为推进全县公路精细化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立学为先 创学习型班组
学习是成事之基,知识是智慧之源。该养护队积极探索互动共生的学习模式,制订了学习、教育、培养目标和学习计划,每周五下午都要集中学习《公路养护技术》、《公路桥涵养护规范》、《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等岗位技能知识以及白国周班组工作法,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队员综合素质。目前,该养护队的6名技术能手已成为农村公路管理所的技术骨干。
全程监管 创安全型班组
安全工作无小事。在长期的工作中,该养护队总结出了“严、实、细、情、快”五字诀。
狠抓安全目标管理,突出一个“严”字。每年年初,该养护队都与队员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不放过丝毫安全隐患。
严格安全生产制度,狠抓一个“实”字。每次开工前,该养护队都要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要求所有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在施工现场及相关路段口设置警告标志,严禁无关车辆驶入。
强力推行安全员制度,强调一个“细”字。该养护队设立了专职安全员,每日开工前对所有设施和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施工过程中,所有人员必须身着养护标志服,特别是为从事高温场所作业的人员专门配备了专用服装和防护用具,以防烫伤。同时,要求机械操作手全部持证上岗,严格操作规程,保证机械安全运行。
注重日常细节,落实一个“情”字。以人为本是养护队始终坚守的原则。夏季,该养护队及时向一线职工发放降温防暑药品,做好防暑工作,并根据气温变化合理安排出工时间,避开高温炎热时段作业,保证人员施工安全。
保障公路畅通,突出一个“快”字。多年来,该县农村公路哪里出现险情,哪里就能见到养护队员奋战的身影。今年4月29日17时,一名养护工在公路巡查中发现一桥涵路基发生沉陷,面板突起50公分,如不及时处置,将会给过往车辆和行人带来极大安全隐患。接到上报后,该养护队快速出击,集中所有队员抢修,经过3个小时的奋战,完成了沉陷路基加固抢修任务。
低碳高效 创创新型班组
近年来,该养护队提出了“观念思维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主线”的理念,在全市农村公路养护中创下多个第一的显著成绩。
2006年,沥青冷再生技术被成功运用到农村公路改建中。这种技术最大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现有旧路材料,故又被公路行业称做“低碳”技术。
为了尽快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农村公路养护中,该养护队队长李保国主动承担了技术攻关任务。白天,他到施工现场看大型沥青冷再生机械施工,揣摩机械施工原理;晚上找资料,画图纸,向一些机械专家请教,经过无数次实验和改装,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该养护队自行设计制造出了小巧、灵便、实用的沥青冷再生机,使废弃的沥青、灰土、碎石在坑槽挖补养护中得到再生利用。目前,沥青冷再生设备已在全市推广。
为解决养护一线职工吃饭喝水问题,队员们开动脑筋,将一辆破旧的农用车加装顶蓬,安装了储水箱和保温饭缸,购置了炊事用具,安装了可以伸收自如的梯台,将一辆废旧的车辆改造成了一辆别致的流动餐车,方便职工用餐。
节能降耗 创节约型班组
为了降低养护生产费用,提高养护质量,该养护队组织技术人员,根据养护生产标准,自行研制了公里碑、百米桩、减速带,大大降低了养护生产成本,节约了养护费用。
在厉行节约的基础上,该养护队还积极拓宽思路,经常组织队员们在一起互相出“金点子”,全面提高各项指标的先进性。据了解,公路传统的挖补技术在挖补坑槽时每平方米需要成本50元,而在使用由该队队员自行研制的冷再生技术后每平方米需要成本仅28元,冷再生技术运用后比传统挖补技术挖补坑槽每平方米节约成本22元,且检测结果合格率在99.5%以上。
融入亲情 创和谐型班组
该养护队非常注重培养“沟通交流、关爱互助”的班组文化,经常听取队员意见,建立了队员代表定期互检机制,定期组织队员代表座谈,开展员工明星评选活动,增强了班组凝聚力。
2009年,一场意外降临在养护工刘水仙身上,她的丈夫不幸患上重病,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一个女人身上。在养护队大家庭的关心帮助下,刘水仙挺了过来,她把对养护队的关爱化作工作动力,精心管护路段。2010年,她被评为全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
团结和谐才有凝聚力、战斗力,特别是“五型”班组创建活动的开展,把温县农村公路路面养护队锻造成为一支善打硬仗、善打胜仗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对公路养护事业的满腔挚爱,在新农村建设中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