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丹水及其峡谷的历史仅仅是铁和血的历史吗?这里仅仅是金戈铁马的武士们的天下吗?仅仅是北通上党南达伊洛,北扼壶关之门户,南控虎牢之天险的军事要道而唯留下赵长城,汉坂道,宋城堡遗迹的山水吗?不,丹水与峡谷也是文人墨客怡游之地,它清秀的山水,旖旎的风光,醇朴的民风,使众多诗人为之倾倒,并留下著名的诗篇。曹操的《苦寒行》,千古绝唱,自不必说;刘琨的《扶风歌》享誉诗坛,历千年而不衰;魏晋间,丹水畔的竹林里,常常悠游着不与世俗合流追求心身自由的嵇康、阮籍、王戎、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等竹林七贤,在这里写下了《琴歌》、《咏怀诗》、《思旧赋》、《秋胡歌》等数百篇诗作,字烁千古,而嵇康的《广陵散》乐曲至今还回响在山谷间,飘荡在丹水上,万古不绝。刘伶的《酒德歌》及其嗜酒风,乃中华醉酒之滥觞,亦可目为酒仙酒鬼酒魔的始作俑者。丹水之畔的雍店村,曾经是大诗人李商隐的故里,他的诗篇名满华夏,享誉世界,是丹水的骄傲。
九峰山位于丹水出山口,横卧在丹河峡谷西岸,是丹河峡谷的门户,因山有九峰而得名。以山为屏嶂,以竹木作掩映的九峰寺就座落在山脚下,在这里曾经孕育出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和艺术巨星朱载堉。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生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三岁丧母,十五岁时,父亲郑恭王朱厚烷被诬入狱,他亦被逐出宫门,王子变庶人,在外筑土室,席蒿独处十九年, 形同乞丐,与三教九流底层人物为伍,潜心读书,致力学问。父亲冤狱平反后,他亦恢复世子冠带。父亲死后,他让爵不袭,写诗道:
身入红尘心是僧,悾悾不与名利争。
西游古峡逢知已,一局残棋半盏灯。
他拒绝名利,安于布衣,深夜里守着“半盏灯”潜心著述,自称三教中人,狂仙,醉翁,句曲山人,从58岁起,长期隐居在丹水河畔,九峰山下,与农人为伍,与古峡中知已为友,过着安贫乐道的隐居生活。他的《草堂睡》词中描摹他在丹水畔的隐居生活道:
百亩紧相连,半边栽果半种田。
黄酒白鸡随时便,渴来时,手掬着清泉,
微风吹面,何须扇……
诗中的“清泉”正是丹河水,而“吹面”的“微风”,正是丹河古峡的风啊!那百亩农田正是他时常光顾的丹水村(今张坡村)的田野。
然而,朱载堉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农夫不同。在《田野最乐词》中他写道:
诗有李杜, 酒有陶刘,
文章苏欧。……
万卷诗书,满壁字画,
一张瑶琴,众皆道闲说儿句句清新,
俺弄的古风段儿,段段可人。
……
这首词又逼真生动地写出他的读书生活,和对古乐研究与传播的情景。他正是在这里完成了世界律学史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和计算,破释了困惑律吕界数千年的“黄钟还原”之谜,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乐器,十之八九都依着他的理论制造,他完成了划时代的不朽业绩,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的乐圣。除了《乐律全书》等科学巨著外,他还写了一百多首《醒世词》,提醒启示世人,“篇篇大实话,句句俚俗语,发自肺腑,直抒胸臆,自乐乐人,自醒醒世”(《郑王醒世词》序)。时至今日仍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
朱载堉生在沁阳,长在沁阳,长期隐居生活在丹水河畔,在丹水之滨的九峰山下,沐浴丹谷之熏风,吸纳丹水之浩气,是丹水优秀的儿子。如今,在丹水一带的民间,举办红白事,乐队总在上座空出一把红大椅。人说,这是郑贤王的位置,是谁也不可占据的,这不正是朱载堉在丹水人心中的位置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