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像一抹绿色的云,流动在云台山秀丽的风光中,让各个景点自然衔接……不少去过云台山的人都对那里绮丽的美景流连忘返,不过,你可曾留意过让你从一个美景到另一个美景的那些绿色大巴呢?
“云台山景区现有大巴230辆、司机234名。虽然司机每天都在景区里开车,但山路弯弯,他们不敢观赏车窗外的风景。”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车队队长王小银的一番话,将记者拉进了景区司机的生活中。
10月20日5时,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该车队第四小组组长闫云楠已经吃过早饭,开始对车上的油、汽、水、拉杆、方向盘等进行全面检查,然后在日志卡上签名。这些工作都做完后,他还得检查其他司机的车辆有无问题,随后发车。
从百家岩到泉瀑峡停车场虽然来回不足40公里,可每次途经五家台路段时,闫云楠的心里还是捏着一把汗。“这里不仅是景区专用通道和地方道路的交会处,更是一个车多、人多的坡道,一直是事故高发区。”他说。
“请大家扶好扶手,注意安全。”闫云楠一边叮嘱游客,一边快速扫视周围来往的人群和车辆,减速、让道,客车缓缓通过五家台。
中午时分,游客纷纷寻找吃饭的地方,闫云楠却迟迟没有下班的意思。“我们从上车就开始工作,直到将每个游客送到目的地才能下班,连中午吃饭都在车上。”在狭小的驾驶空间,闫云楠接过景区工作人员送来的盒饭。
饭刚吃了一半,从红石峡景点出来一拨儿游客上了车。“师傅,走不走?”“走!走!”闫云楠擦了一下嘴,迅速放下饭盒,作好发车准备。
6年来,这种情况在闫云楠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他说:“旅游高峰期,一顿午饭常常从中午吃到下午,很难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
“我们每天要在景点之间跑十几个来回,除了保证游客安全外,不让一位游客滞留景区是我们最大的职责。”闫云楠说。
16时许,游客陆续从景点返回,涌向客车。因为大多数游客都是搭伴而行,先上车的一位女士给同伴占了个座位,这让一位小伙子大为不满:“公共场合,自己有座位还占着不让别人坐。”小伙子一句话导致双方争吵起来。就在车上游客劝解的时候,车里突然响起一声俏皮的歌声,随即便是游客爽朗的笑声,刚才还吵得不可开交的两个年轻人不好意思起来。原来,这是闫云楠使出的“怪招”。
当最后一批游客安全下车时,天边只剩下最后一缕晚霞。结束一天的颠簸,原以为闫云楠当天的工作结束了,可他拿起拖把开始打扫车里的卫生。“把车子收拾干净,才能放心收工。”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