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红亮 晁永利
几间简陋的办公室,两台至今还未能正式起名的机器设备,堆放整齐的小麦秸秆,这就是温县盛城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战备的所有家当。
“别看设备简陋,但是它的市场开发前景却无法估量。你看,秸秆粉碎后进行加热,经过几道程序,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生物质能碳棒,1个小时即可生产1吨产品。经过部门检测,这种碳棒每千克产品热值含量在3800大卡至4800大卡之间,完全可以替代水洗煤,并且价格低于煤炭……”赵战备的眼里流露出特有的神采,仿佛眼前的设备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让人无限憧憬,又充满希望。
赵战备1970年出生于温县黄庄镇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1993年,赵战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焦作市建委工作。1997年,原焦作市建委成立了昕光能源公司,赵战备告别铁饭碗被分流到该公司,该公司以他为主从事太阳能的开发。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0年,赵战备从事新能源开发的梦想仍然是海市蜃楼。他毅然离开公司,回到老家,又成了一个农民。
赵战备重新开始四处寻觅商机,最终决定从事古建工程。2008年,赵战备的身价已近百万。
事业做得顺风顺水时,赵战备接到了大学时的恩师、河南农大常务副校长张全国的电话,对方称,当初他和赵战备在学校时搞的生物质能课题,现在已经具备条件了,被列入2011年的《“十二五”新能源规划纲要》中,国家发改委已经表示,要推广应用生物质成型燃料。
“你还有没有兴趣再继续做下去?”
面对张全国的邀请,赵战备毫不犹豫地答应:行!
不顾家人的反对,2008年年底,赵战备放下手中的古建事业,第二次踏进阔别多年的校园,开始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为他的新能源梦想忙碌着。
2010年6月18日,赵战备和河南农大国家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签订了合作协议,被授权负责该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并成立了温县盛城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经过反复实验论证,反复拆除安装,终于两台机器运到了温县,当即开始安装并进行调试。很快,产品出来了,却让赵战备心感不安。因为产品产出速度慢,粉碎机和烘干设备不匹配,加之占据人工太多,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利润空间。
“改进还是不改进?”在这个问题上,赵战备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明白:一旦改进失败,就意味着投进去的40余万元有可能全部打了水漂;如果不改进,在日后的大批量推广中,就会增加投资者的费用。
新能源最终是投向市场、造福百姓,不攻破这一难题,谈何新能源?
赵战备再一次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设备改进。他把家里的一切事物全部交给妻子打理,每天除了到处请教专家,就是一头钻进专业书本里。今年,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永不服输的信念,粉碎机和烘干设备不匹配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如何解决产品产出速度慢的问题?赵战备上网查看资料,拜访当地土专家,最终,在经历过30多次失败后,问题迎刃而解。而此时,赵战备所剩无几的积蓄全部投进去后,还有资金缺口。后来,在黄庄信用社的扶持下,一笔支农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赵战备一鼓作气研制出了振荡器,机器改进全面结束,设备运行达到了最佳状态:以前3个人看2台机器,现在一个人看2台机器;以前8个小时出1吨产品,现在1个小时出1吨产品;以前秸秆水分必须在10%之内才能用,现在水分在20%~25%之间都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