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10月15日,是温县南张羌镇马庄村人大喜的日子。这一天,一期能容纳160户的5栋农民公寓楼开工建设了。
“没记错的话,这是马庄人第三次盖新房了。”10月30日上午,记者随我市新闻战线“百名记者走基层”采访团来到马庄村,向该村党支部书记马栓牢打探。
“不错。俺村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让全村的老少爷们都能住上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公寓楼。”马栓牢笑了笑说,“从三次建房看变化,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不发展,乡亲们手里没钱,别说建公寓楼,就是连两层楼也盖不起。”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庄村就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马庄人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截至目前,全村拥有企业20多家、员工4100人,年产值2.7亿元。
“马庄人第一次建新房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马栓牢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末,马庄人靠办企业发了财,年人均收入突破了1000元,可村民住的依旧是土坯房。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村集体和村民手里有钱了,村干部心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村民告别土坯房,住上排子房。1980年,村集体出资65%,村民集资35%,村里统一设计、规划和施工,为村民盖了2042间两层小楼,成了温县乃至焦作最漂亮的新农村。”
头一次搞新农村建设,马庄人尝到了发展带来的甜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马庄的企业越办越多,全村90%的劳动力在工厂上班,老人、妇女为企业搞加工,扎鞋底贴鞋花,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赚,年人均收入突破了4000元。
经济发展了,村里人有钱了,破旧的排子楼又落伍了,村干部动员村民把村边废弃的砖瓦窑、生产路整理出来,统一设计、规划和施工,建成了第二代三层别墅,还通过整理村边废弃地、填水坑,整理出70亩地,建学校、康乐园和活动中心,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走,俺领你到第二代三层别墅看看。”马栓牢说。
记者走进村民马彩的家,怀抱着孩子的她被记者们围得水泄不通,记者好不容易挤到她跟前,一口气向她提了五个问题:“你家几口人?一年收入多少钱?这房子啥时候建的?花了多少钱?村民一次次建新房靠的是啥……”
马彩一脸喜悦地对记者说:“俺家五口人,一年收入五六万元,这房子是2003年盖成的,300多平方米,花了七八万元。”她沉思片刻又说,“你说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啥?哦,俺想起来了,乡亲们一次次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说到底是手里有钱了。经济不发展,穷的叮当响,住新房、过好日子,没门!”
这几年,马庄村经济发展如日中天,去年人均年收入突破了1万元。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家园,该村两委会研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在不牺牲粮食和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温县城东移的机遇,第三次建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汽车驶离马庄村,回想马庄人三次建房的事儿,记者感慨万千: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马庄人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