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神形双修 精彩嬗变
图片新闻
温县,“百亿产业”不是梦
这道理 那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图片新闻
又是一个丰收年
太极名片拉动发展快车
图片新闻
文化下乡架起连心桥
文化村的魅力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是一个丰收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原文钊

  10月30日,我市新闻战线“百名记者走基层”活动在温县举行,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了生金长银的温县。

  在车上,记者从温县县委宣传部干事许宏伟提供的材料中看到了一串喜人的数字:今年温县2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609.8公斤,创造了全国同面积粮食单产奇迹;24.3万亩玉米亩产539.1公斤,较去年实产523.5公斤增加15.6公斤。祥云镇、赵堡镇、黄庄镇和番田镇4个万亩方亩产分别达到738.4公斤、712.7公斤、642.6公斤和637.7公斤,为该县粮食高产示范田创建写上了精彩的一笔。

  大旱之年,温县为何能再创粮食高产?记者采访后发现,“大河”补水、良种当家、技术进田是该县大旱之年夺粮食丰收的三大法宝。

  “大河”补水是该县粮食高产的制胜法宝。2011年,温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50个试点县之一。作为全国闻名的粮食优质高产县,该县高度重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去冬今春大旱之际,该县启动抗旱应急方案,组织水利等部门利用引黄补源工程、引沁补源工程,先后补水5000万立方米,并协调相关部门完善机井,确保每50亩有一眼灌溉机井,保证农田得到及时灌溉;划拨专项资金,对20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田给予化肥、农药等补助,确保示范田水、肥充足。

  良种先行是该县粮食高产的第二法宝。作为闻名全国的小麦种子繁育基地,温县在高产示范田创建活动中,精选出超高产、优质、抗倒伏的豫麦49-198、豫麦58、温麦19等优质高产品种全面推广,使全县41.2万亩小麦良种覆盖率达100%,30万亩成为优质小麦种子田;引导群众机械深耕、精细整地,全面落实配方施肥、精量播种、应变管理等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技术进田是该县粮食高产的又一法宝。该县结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组织市、县、乡75名农技人员,成立10个技术服务组,深入到262个行政村,以追肥、浇水、化除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指导农民适时、适量、合理追施肥料,并根据墒情合理浇水;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各级农业部门技术骨干分包到示范方,指导农民开展“一喷三防”、保健栽培、磷酸二氢钾超量使用等技术;聘请专家定期深入田间指导,为农田科学管理提供“零距离”服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