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郎林煜 乔 桥
2010年以来,焦作供电公司的科技创新成果累计获得国优成果奖4项,省优成果一等奖9项,其他各类奖项累计120余个,这在该公司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多年来,该公司通过努力,精心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科技之花,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积蓄了力量。
企业搭建平台
针对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不断变化,该公司每年都要对《职工技术培训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因材施教,分专业、分层次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术培训。仅今年年初以来,该公司就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11次,举办各类技能竞赛5次,参加范围覆盖到每一位员工,同时严格执行各项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在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竞赛的基础上,该公司注意用典型事例、具体成果教育和引导员工,召开“五小”成果发布会、创新经验分析会、交流会,帮助员工树立“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理念,使员工消除了对创新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自信心。
此外,该公司还组织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编撰了《电力科技成果精粹》、《QC小组活动指南》等10余种手册,员工们高兴地说:“企业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这些书通俗、实用,我们一定要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员工争上擂台
该公司将QC小组活动作为员工提高素质,充分挖掘、发现科技人才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截至目前,该公司所属各单位共注册质量管理小组80个,取得成果41项,成果率达到51.25%。这些成果正逐步应用到现场管理、技术革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效益等领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QC小组活动已经成为该公司开展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取得成效最显著的一项群众性活动。
熟知该公司变电检修部电气一班员工吕卫民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蜚声省公司系统内外的业余歌唱演员,被誉为电力系统的“帕瓦罗蒂”,同时他还是省公司为数不多的钳工技师之一。作为钳工技师,吕卫民爱学习、爱钻研,搞发明、搞创新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发明专业户”。他发明的专用器具有1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部分发明在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研制“六氟化硫”断路器法兰压紧卡具的过程中,他无数次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设计和理论,重新进行设计、论证、制作、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个卡具无论从外观设计、使用性能,还是安全可靠、操作灵活等方面,都受到考评专家的一致肯定,此技术已被国家专利局授于发明专利,省公司也将其定为科技推广项目。
沁阳市电业局电力调度中心远动班班长李国正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UPS电池组在正常使用中放尽电量或核对性放电后,UPS主机电量指示并未显示过放电,但在下次放电时电池容量却急剧减小,这时测量会发现,个别单块电池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久之后,价格昂贵的蓄电池组便依照标准迅速报废。为延长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李国正和同事们开始了艰难的攻关之旅。克服了技术难度大、缺乏测试手段和材料等种种困难,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实践,他们于2010年的6月份试制成功了“UPS电池组单块过放电告警装置”。问及该告警装置的使用情况,李国正自豪地说:“自打使用了告警装置以来,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大大增强,为企业节约了很大一笔开支!”
人才走上舞台
该公司还根据科技人员各自的特长、自身的优势和专业技能,大胆压担子、给位子,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各尽其能。该公司员工古长周刻苦钻研业务,成为本职岗位的佼佼者,他带领团队多次出色地攻克了重要技术难题。他主持研发的《音频电缆防盗报警装置》被授予国家专利;《降低GDMX-6型低压电表箱窃电率》被评为全国优秀QC成果。2010年6月份,他被提拔为科技信息部副主任。在2011年度河南省QC成果发布会上,古长周被聘为评委,成为省公司系统唯一的一位评委。该公司电力通信中心远动班班组丁东坡带领班组人员一道,先后开发了《远动班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电能量采集处理系统》、《焦作地调EMS系统网络安全措施的改进》等10余项成果,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近千万元。该班组被省公司命名为“丁东坡班站长工作室”,丁东坡也因此成为青年员工争相追捧的明星人物。
无限风光在险峰。攀登创新高峰需要勇气和智慧,焦作供电公司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搭建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桥梁,在为企业解决难题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使企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