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见习记者 周瑞琴
有着30多年井下工作经历的赵树章对鑫珠春公司(原朱村矿)有着独特的感情,因为这里承载着他一家三代的记忆。赵树章一家三代都是矿工,是朱村矿变迁、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赵树章的父亲赵海爬是一名老矿工。他告诉记者,为了养家饣胡口,1940年,他在日本人开的煤窑挖煤,当时用铁锹挖煤、用筐拉煤。
解放后,赵海爬成了新社会第一代煤矿工人。1961年,他来到朱村矿工作。“解放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个工作面一天大概产500多公斤,以前一个矿井也产不了那么多煤。”赵海爬感慨道。
1972年,赵树章接了父亲的班,在朱村矿从事井下原煤运输工作。现在,赵树章退休在家,平时没事的时候都要到矿区转转。
“现在的矿区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没有防尘设备,矿区里到处都是煤灰。现在的矿区环境整洁,原来堆煤矸石的地方现在种上树了,草坪、花坛随处可见。”赵树章说。
在井下干了半辈子,赵树章对井下工作条件的改善深有感触。他说:“我刚上班的时候,顶板滴水,穿着干衣服下去,上来时衣服都是湿的。原来运输皮带靠人工开,需要几十个人才能运转,现在大巷里不见滴水,很多工作基本上都自动化了。”
赵树章的儿子赵涛现在在矿上从事宣传工作,虽然不在井下工作,但从小看的、听的都是矿工的辛劳、前辈的付出,赵涛感同身受。如今,作为新一代的煤矿工人,赵涛说:“现在井下的条件越来越好,大巷比以前好多了。电线的吊挂、墙壁的粉刷、灯箱的亮化,都得按照标准施工。对我来说,现在就是要用手中的相机和笔,更好地反映矿工们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