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正式实施,第一批立项建设的285所中职校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建设,而第二批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申报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究竟应当在哪些地方着力?通过示范校建设,职业学校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许多中职校长关注的话题。
“改革发展示范校在重点专业建设上一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近日,在浙江省召开的第十二次中职重点校创新联盟会上,第一批通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的绍兴县职教中心校长黄伟祥,用这样的开场白表达了他在申办示范校过程中的体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需要,目前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往往多且杂,如何优中选优地进行重点专业建设,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是黄伟祥在创建示范校过程中着力关注的问题。
绍兴县纺织业发达,布的生产和染整量都很大,但成衣水平差,服装品牌少,“恨布不成衣”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服装业。绍兴县职教中心抓住这一契机,集聚企业资本优势和学校智力优势创立服装品牌,利用行业和技术监督部门优势组建纺织品监测中心,在示范校建设中更进一步地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急需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实现了双赢。同样作为一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绍兴市职教中心,在结合当地旅游特色牵头组建的旅游职教集团中,居然吸引了高职院校加盟。
改革发展示范校都有专业资源库建设任务,但雷同专业资源库的重复建设势必造成巨大浪费。如何解决?宁波市鄞州职教中心采取的是共建共享、整体推进策略。在重点校联盟会上,卢鹏程校长以学校数控专业资源库建设为例,建议借助浙江省重点职校联盟的力量,以专业为单位,实现资源共建、成果共享和共同发展。
卢鹏程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校长的普遍认同。作为经济发展活跃的省份,浙江省中职学校重点专业的课改和教材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跨地区校际交流合作乃至与欠发达省份的职教合作也开展得丰富多彩。但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增强吸引力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贡献力来看,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建立职业教育的政府主导和统筹机制,包括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设置和专业资源库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共建共享问题。
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面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绕不过去的问题,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在充分尊重职业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前提下制订规则。
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对在建学校都有中期督导验收和最终效益评估,如何出成果、见成效,真正发挥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事关项目成败,也关系每所项目学校能否顺利“过关”。因此,如何将示范校建设项目与学校日常工作结合,借助项目建设提升学校内涵与质量就成了校长们格外关注的问题。
不少校长反映,示范校应当更多地在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力上起引领作用,不能过于强调对规模和数量的考量,关键要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应当更多放在内涵建设上。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