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共青视点·职教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学诵读公益课开班了!
村级团组织换届选举
工作稳步推进
市青商会启动“博学会”
学习省九次党代会精神
图片新闻
高校学生会换届工作落幕
幸福从这里开始
中职示范校建设重规模更应重内涵
起飞,只为那凌云壮志
图片新闻
高校学子雨中募捐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了河南理工大学凌云团队科技创新的灵感,历经无数次试验,集救灾、航拍、侦查,测绘,探测,测绘的第一架无人智能机航模——“固定翼平衡飞行器”诞生了
起飞,只为那凌云壮志

作者: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李 祎 郭 静
  (凌云团队供图)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10月19日,在全国第五届中南地区港澳特区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上,河南理工大学学生袁晓斌和他的搭档们获得一等奖。

  创新设计灵感来自汶川大地震

  “那年汶川地震,给了我很大震撼。那段时间我甚至不敢看电视,又控制不住想要看。想想,那么多人,顷刻就没了生命。我总想要做些什么,现在就是个好机会。”河南理工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袁晓斌说。

  2008年汶川地震,人们由于无法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耽误很多生命的救治。那时,袁晓斌就有了一个想法:要造一个能深入救灾现场的飞行器!

  立下凌云壮志 艰难起飞不言悔

  2009年,袁晓斌找到汤洁、王小龙、王汉卫成立了凌云团队。从设计图纸、动手操作到修复改善这一路走来,他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团队刚成立时,由于没有专业指导老师,没有资金,遇到技术难题就会搁置很久。特别在设备调试阶段数据误差太大,团队气氛很压抑,大家感觉马上就放弃了,但是只有他一个人安静的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制作工具,眼睛看着数据,在航模面前不知比划着什么。团队其他人看着他安静地坐在那里,也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上,大家环顾的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动手做各自的工作。

  航模进入测试阶段,他们兴奋地跑到田径场,准备携手放飞他们一起努力后得到的“孩子”的处女航。航模飞起来了,他们兴奋地叫了起来。然而,就在航模飞到预定高度时,机身严重抖动,航模变成了折翼的天使,失落于蓝天白云,落了田径场的一角。他们跑到航模“残骸”前,什么也没说,然后捡起他们辛苦努力后的结果,回到了他们的研究室,安静地坐在那,相顾无言。顿时整个实验室气氛冷到了极点。

  “咱们能不能想个什么办法呢? ”

  “装一个类似传感器的装置怎么样?”

  “咱们能不能来套装备,实现自主导航呢?譬如设置一个地面站实现完全监控,在通过地面终端获取飞机位置、高度、航向等信息。配合使用Google地图后可更加直观的现实飞机位置。”队员们七嘴八舌的说道。

  “可是机身的自重会明显增加的,可能航模的电死的负载炼油会增大的!”王小龙提到。气氛又一次的跌落。“这个没问题,我们可以在机身上下些工功夫的,重要的是我们先把航模的心脏部分完善。”晓斌说道。

  就这样,一手兴趣、一手专业,团结在一起的五双手里,凌云团队历时三年,历经无数次飞行试验,集救灾、航拍、侦查,测绘,探测,测绘的第一架无人智能机航模——“固定翼平衡飞行器”成型了!

  大赛荣获殊荣 科技创新新起点

  秣马厉兵,日夜奋战。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没有借鉴,他们熬夜查询资料,计算数据;没钱买材料,自己掏钱买;技术不过关,他们请老师,请专家,他们一起做着一件事情,辛苦、流泪、汗水,都在等放飞飞机的那一刻绽放。 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袁晓斌和他的团队将经过多次改造的“固定翼平衡飞行器”放在了第五届中南地区港澳特区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的展台上,并获得一等奖,他们高兴地站在了属于他们科技创新的路上来了,他们带着自己对自己作品满满的信心和兴奋地向前来观摩的领导同学介绍他们的成果,他们的创新点,他们始终不觉得累,笑容似乎溢了出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