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英俊 本报通讯员 赵小未
11月18日上午,记者冒着小雨来到武陟县大封镇东唐郭村采访农民科研“狂人”牛以巴。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堂屋的院子,牛以巴就坐在这个院子里唯一三间大的西屋门口发呆。看到记者,牛以巴非常激动,赶紧让记者进屋里。他很希望媒体能对他的科研成果进行报道,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为国家作出贡献。
屋里光线很暗,只有一个10瓦的节能灯,两个装粮食的大缸、一个水缸和一套厨具占了一半空间,一张单人床、一张三斗桌和一个柜子摆在另一边,中间是一张方桌和两把柳圈椅。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12英寸的电视机,这方便了他每天看新闻。房屋角落里还放了水桶和脸盆,接着从屋顶漏下的雨水。
比起残破的家,妻子和女儿的出走,更让他心酸。“我今年57岁,从30多岁就开始搞实验,研究磁性起源问题花了10多年时间,可因为资金问题最后不了了之。从1996年起,我又开始研究水流发电。其间投入5万余元资金和大量时间,老婆不理解,就走了。”牛以巴无奈地说。令他欣喜的是,多年的研究,获得了国家两项水流发电装置专利证书。他研发出的水流发电装置减少了空蚀,利用率达90%,比现有的水流发电装置利用率高了一倍多。
“专利证书拿到手了,专家也说很不错,可就是没有企业采用,这让我很揪心。”牛以巴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制作这套设备的成本很高,一般的研发项目组没有申请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水发电企业担心设备制作搞砸了,就是不愿尝试改进技术。
中科院、水利部、科技部……牛以巴的电话号码簿上记录了很多相关部门的电话,他不时去电询问,甚至亲自过去咨询,仅北京他一年就要去四五次。为了省钱,每次去北京他都背着一壶水和一些干粮,以减少花销。
研究成果出来了,可是应用到实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乡邻们被他那种搞科研的执著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同时也对他的生活担心着。他年轻时,还能出去打工挣点钱用于科研,可现在患有椎间盘突出病的他也不能出去打工了。儿子在外打工挣些钱给他寄回来,希望能替自己积攒着,以备结婚时用,可他还是用在了研究上,现在儿子也不给他寄钱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他,怎么能将科研进行下去呢?这是目前牛以巴遇到的最大的尴尬。
↑苦闷的牛以巴经常一个人蹲在门口发呆。
↑牛以巴获得的专利证书。
↑家门口那一小块菜地就是牛以巴主要的生活来源。
↓向乡邻们展示自己的发明是牛以巴最开心的事。
→家里光线暗,牛以巴就利用窗口的亮光搞研究。
→牛以巴向记者介绍他的研发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