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11月22日,记者随省会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太行老区行采访组到达修武县西村乡柿园村时,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别具特色的穆家寨生态旅游度假景观,还有那块硕大的“穆家寨生态旅游度假区”招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哪里是穷山沟,分明是绝好的度假旅游胜地!
“穆家寨已经成了柿园的代名词。”2002年起担任柿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崔留山自豪地告诉记者。
走进这个只有72户人家270口人的省级贫困村,记者注意到,这里老人们谈论的唯一话题就是:当年巾帼英雄穆桂英挂帅出征途经此地,见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故在此安营扎寨抵抗敌军。现在,柿园村北面一个插着红旗的小山头被村民们称为穆家寨。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吃文化饭、旅游饭,况且柿园村地处云台山、青龙峡、峰林峡、净影寺四大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为什么不能挖掘柿园村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度假旅游区,让老百姓挣点钱呢?这个想法在崔留山脑子里转了好几年。
经过不懈努力,2007年,柿园人的诚恳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投资人。两年多时间,一个集大型水上娱乐、拓展训练、户外运动、会议接待、特色餐饮、温泉疗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拔地而起。
“现在,村里有67人在度假区上班,月工资不低于1100元,还有三家饭店和一些特色农产品经营户,全村一年的总收入至少有100万元,比四五年前的一二十万元翻了几番。”崔留山感慨道。
22日下午,记者在该度假区售票窗口旁见到了80岁的周环文和85岁的高文广,老哥俩正在晒太阳。说起穆家寨生态旅游度假区,高文广乐得合不拢嘴,竖起大拇指给记者讲了起来:“俺家三儿子在这里干杂活,二儿媳和三儿媳都在这儿上班,生活比以前强几百强。”
“占你们的地一年给多少补偿?”记者问。
“占俺家六七亩地,一亩地一年给800块钱。俺这地你也知道,一年打不了几石(几百斤)粮食,年景不好吃都接不上。现在,像俺这样的老年人,吃罢饭就是晒太阳。”随后,两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俺知足了。”
临走时,两位老人真诚地邀请记者:“下次来穆家寨玩,一定到家里坐坐,现在条件好了,俺给恁做几个农家菜,尝个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