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药价虚高现象在各级媒体的强烈曝光后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这个问题长期存在,而又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以药养医”是大多数公立医院的生存之道,但仅将眼光盯住药价绝非灵丹妙药,如何在为患者减负和医院生存的天平间找到平衡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国家发改委对药品出厂价格的调查中显示,中间环节过多是药价难降的主要原因。若就事论事,药价虚高,确实高在了药品从药厂到患者手中经历了过多的中间环节,于是,民众就会对药品出厂价格的透明、医药代表的贪婪、招投标环节的公正、医生的道德底线、药价加成等制度的合理与否产生过多的质疑与猜测。诚然,减少中间环节看似能够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但只纠结于此,恐怕我们又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毛病。用“农超对接”模式解决医院药价问题并不现实。
事实上,政府近年已对公立医院实施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但管制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的举措反而助推了药价虚高现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药价虚高主要存在于二三级公立医院,而他们正处在医疗体制改革的风口浪尖。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以提供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为目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立医院,其价值本不该以货币利润的形态来衡量。而在医院转为企业的同时,其公益性也随之让位于商业化与市场化。在医院经费自收自支,而政府又对医疗服务实行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将出现各种问题。试想,那些医学硕、博士寒窗求学三十载每月工资却只有两三千块,当他们的学历、年龄、精力,以及整个家庭生活的实际支出与岗位所得远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开什么药、开多少药便成了他们最直接也最容易掌握的“开源”之地了。工资绩效考核制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多劳多得”天经地义;另一方面,在利润数据这些客观绩效主导一切的体制下,医生不自觉间俨然变成了营销员,医术的高深和医德的高尚已不再能体现出医生的劳动价值,创造利润的多少才是医院最看重的核心竞争力。
以药养医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正常运转,在医院自身“造血功能”羸弱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下,单纯抽取这部分利润后,医院必然以其他形式重新转嫁到患者头上。如此一来,类似问题将层出不穷。
政府对正宁县校车事故的应对处理可谓鼓舞人心:一个月拿出校车安全条例;做好校车工作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而药价问题波及面更广、更加复杂。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在将其推向市场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而过早“断奶”必然使医院将手伸向患者的口袋。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只是为了降低医疗价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既有市场经济属性,又有社会福利属性的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而医院也需要积极适应市场竞争,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调整这架天平将是考验我们政府智慧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