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凡
狭窄坑洼的路面、斑驳的墙面,一个“背”字,一个“小”字,说尽了背街小巷的“委屈”。
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有600多户居民,却有500户长年生活在背街小巷,心里有着道不尽的委屈。今年47岁的张小生住在村巷路西第六排的最里头,这么多年,家里做饭用的煤球都是靠肩扛手提弄到家的。到了农忙时节,更是累坏了他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因为小巷连个三轮车都过不去,收获的农作物只能一点点用担子挑回家。自己吃苦受累还是其次,最令他心疼的是小儿子在雨雪天上学放学,坑洼的路面泥泞不堪,7岁的孩子为了上学不迟到,早早出门,尽管已经非常小心,可还是难免会摔倒在泥坑中。
今年10月,常平村两委会换届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村里的背街小巷。
11月26日,记者在常平村看到,改造好的小巷不仅扩宽了,也平整硬化了,其他的背街小巷正在施工,有的已经开始铺水泥。
常平村十一组村民张玉庆期盼着自家门前的小巷早点改造。自从知道村里要改造背街小巷,他的心情就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他是一名残疾人,平时靠假肢走路,门前高低不平的路面经常令他望而却步。当村干部动员村民拆除门前的厕所、以备扩宽路面时,他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如今,村里1.2万平方米的背街小巷已经改造了一半。
村民们一想到小巷改造好后,粮食能顺利地拉回家,孩子能自由自在地玩儿,再想到经过绿化变得越来越美的村容村貌,心里就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