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冬露
“左左,右右,前前,后后……”11月26日,夜幕刚刚降临,在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的文化中心广场上,一群中年妇女排成四排,跟着节拍跳了起来,一旁围观的男士们看得十分投入。“穿红衣服的是我老婆,她们现在跳的是‘兔子舞’。”旁边一位姓张的大哥向记者介绍。
此时,在文化中心广场东头,妇女们跳着欢快的舞蹈;在中间的灯光球场上,小伙子们你争我抢,篮球在空中翻着花儿;在西面的健身器材上,一些老人、小孩儿边看球赛边健身……这里,俨然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常平村位于豫晋交界处,是一个革命老区,全村600多户2800名村民。由于地处山区,多年来,该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少有其他娱乐活动。这个村早就有改变村面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愿望,但无奈自身经济条件落后,虽有美好的想法,却无力实施。
从2007年开始,焦作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全市行政村村村有健身工程的宏伟目标。凭借这一大好机遇,常平村两委会干部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另一方面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建成了高标准的灯光球场和文化中心广场。如今,村民们不出村就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广场健身、跳舞、下象棋、打篮球。
“村民们有了休闲场所,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进了了解,吵架、参赌的少了,村风民风明显改善。”新当选的常平村两委会委员杨先锋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各个村口安装上体育健身器材,让村民一出家门就能锻炼身体。”
看着一幅幅和谐的新农村画卷,听着村民描绘幸福的新生活,记者有理由相信,常平村村民的明天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