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对腭裂患儿进行术前语言评估。市民代表们了解到,所有入院唇腭裂患儿都要接受术前语言评估和术后发音训练。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王水涛
“今天的参观,让我的心灵感到震撼——慈善的事、博大的爱、浓厚的情,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慈善医疗工作者是如何为唇腭裂患儿‘用爱弥补’、重塑新生的。”在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市民代表、省作家协会会员张贤征感慨道。
12月6日,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部分热心关注慈善医疗事业的社会人士组成“市民观察团”,走进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就该院为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实施免费医疗救助的“微笑列车”、“重生行动”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参观。
为让更多唇腭裂患儿搭上“微笑列车”
“别的医院大都是坐等病人上门的,可这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却是上山下乡、走村串街寻找患者,而且是车接车送,这太特别了。”当天作为“市民观察团”成员的市人大代表王美兰惊讶道。
2005年,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被列为“微笑列车”定点医院。“微笑列车”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开展免费矫治手术及后期康复治疗的大型国际慈善医疗救助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益患者人数最多的慈善医疗救助项目。
然而,“微笑列车”在该院启动之初,医务人员在下乡宣传和筛查病源过程中,听到的是患儿家属一片质疑声:“你们是穿着白大褂的骗子,天下哪有不花钱的手术?”“可不敢让孩子去,去了就把肾割了。”有些患儿家长把几次上门介绍医疗政策的医务人员拒之门外,有的让孩子东躲西藏,有的放狗追咬医务人员。
为了让更多的患儿搭上这趟改变命运的“微笑列车”,该院十多名下乡医疗小组人员不怕吃“闭门羹”,不怕被围攻刁难,翻山越岭、不避寒暑地深入省内多个地市的贫困偏远地区进行宣传。他们往往就地买一辆旧自行车,每天走村串乡、进家入户去寻找病人。几年内,该院医务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省所有的县市和乡镇。
听介绍,看录像,市民代表们不禁为该院“微笑列车”的艰难启动过程而感动。
“后来咋样?”市民代表、感动焦作十大人物张振粉问。“后来嘛,医院的手术量一年比一年多。仅2007年,我院所开展的唇腭裂免费矫治手术就有2600多例,位居‘微笑列车’国内390多家定点医院首位,并创世界此类病种单项手术年度之最。到2008年,我院已给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6000多名唇腭裂患儿带来了人生新的微笑。”该院副院长刘保平介绍说。
送给患儿无尽爱
“护士们那么年轻漂亮,可她们抱着面容残缺得有点吓人的孩子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而我却不敢抱,这说明她们比我有爱心。跟她们相比,我感到惭愧。”在医院病房里,一位年轻女性市民代表说。
观看医院录像资料时,市民代表大都眼睛湿润起来。在赴浙江省衢州市偏远农村接运患儿的途中,车子在瓢泼大雨的夜幕中爆胎;在前往宁夏永宁县接患儿的路上,车子深陷泥潭......而更让市民代表动容的是,慈善医院医务人员对患者特有的仁心与博爱。
其实,了解到免费治疗信息的家长,并不一定都能带着患儿搭上“微笑列车”,因为许多家庭往往贫困得连往返的路费都没有。
怎么办?患儿家庭居住地交通便利的,由医院报销往返路费;交通不方便的,医院派出救护车专程接送。在该院?所做的1.1万多例手术中,有七成患者都是靠救护车专程接送的。有的患儿家庭居住地偏僻得连路都没有,医务人员就徒步几十公里,到家里把孩子接到救护车上。至今年上半年,该院救护车接送患儿行程已达300万公里,2台车辆跑坏报废。
把患儿找到、接来,安排住院、手术,还不是从该院发出的“微笑列车”所提供的全部服务内容。一些陪护患儿的家长竟然没钱吃饭、没有衣穿。怎么办?医院食堂为他们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医院职工从家里拿来衣物被褥相送。
一年秋天,外科护士长发现了这样一件事:从周口地区接来的患儿中,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每每在吃饭时就悄悄躲了出去。护士长后来明白了,他们把仅有的一点钱给孩子买了饭,而自己整日以开水充饥。院长郝杰兵听到护士长的汇报后,眼圈不禁发红,他当即决定,医院食堂对特困家庭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而这一免费,医院至2010年年底已贴进了十几万元伙食费。其实,贴补伙食费的还不仅仅是医院,为了患儿术后早日康复,医护人员常常在自己家里做好营养餐,带到病房里给患儿加“小灶”。
说起为特困家庭患者捐款捐物,慈善医院的医护人员中没有空白点。许多医务人员由于多次捐赠,家里已经没有了多余的衣物。该院医生李芳把自己家里穿不着的衣物全部捐完后,又自费从服装厂购买了60套童装,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家庭的患儿。
来时接,走时送。送的不仅是健康,还有米、面、油、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几年来,该院共计为患儿赠送棉装1100多套、书包文具1000多套。该院的慈善爱心超市,已无偿捐助患儿及家属日常生活用品6000多件。
“重生行动”给患儿带来新的人生
“唇腭裂患者不仅伤在脸上,还伤在心里。因此,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既要弥补其生理上的缺陷,也要抚平其心灵的创伤,否则他(她)就无法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该院心理工作坊,副院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谢晓红对市民代表们说。
自2008年该院成为“重生行动”定点医院后,医院对所有入院治疗的唇腭裂患儿及家属都要进行心理测评,并形成评估报告,附于病历中;对存在心理障碍及不良情绪的人群需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至今,在该院接受心理疏导的人已有5000多人次。
2008年秋,一个来自山东菏泽农村的6岁唇腭裂女孩来到该院治疗。由于该女孩始终低头不语,心理咨询师刘小芳把她带到了沙盘旁。近万个游戏模具就在手边,可她只在沙盘上摆放了一个小人、一只小狗和一座小桥。“空旷的沙盘显示出这个女孩内心的荒芜与孤独。那只小狗是她唯一的朋友,但小桥却昭示出她希望与人沟通的愿望。”刘小芳分析道。
刘小芳为她轻轻拢起头发,通过这种肢体语言向她传递温情。几次接触之后,刘小芳逐步赢得了女孩的信任和喜爱,两人说话越来越多了。刘小芳随即鼓励她大胆同别人说话,主动问候其他病友。不久,她与病房里几个孩子交上了朋友,见了护士能主动说“阿姨好”,出院时成了爱说爱笑的孩子。
“企鹅”、 “喜鹊”……语音训练室里,工作人员正对一名3岁半的患儿进行发音测评。院领导向市民代表介绍,所有入院的唇腭裂患儿,都要进行术前、术后语音测评,并进行发音矫正和训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走上新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