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树勋 通讯员孙永伟) 近日,记者走进马村区,城区东部气势恢弘的白庄新村,80栋高楼巍然屹立,犹如整齐的方阵诉说着农民变市民的故事;城区南部80多栋棚户区改造的新楼拔地而起,100多栋南水北调安置大楼挺拔秀丽;城区向南,沿文昌路两侧的一个个安置小区正在上马,整个待王镇15个村庄的两万多人口即将在这里落户,形成新的马村新城(马村中心城区向南延伸)。
该区安阳城街道、演马街道正朝着马村区副中心城区迈进,沿着焦辉路的商贸中心、运输物流、现代农业等正在集聚着千年马村的又一个新城,伴随着3万人口在这里集中居住,安阳城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城。
产业集聚区的土地瓶颈正在打破,搬迁安置的资金瓶颈已被化解,农民变市民、变工人的一体梦想正在实现……
该区区委书记林宪振说:“日新月异变化的背后是马村区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发展的方略,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使得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三化’得到协调发展,破解了‘用地怎样解决、资金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一个个瓶颈难题。”
马村区的工业在万方产业集聚区,而万方产业集聚区坐落在该区待王街道。曾被称为市东部工业集聚区的万方产业集聚区在我市的产业集聚区集群发展中似乎有点“缓慢”。究其原因就是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如何打破?
该街道通过把集聚区内北孔、秦庄、西孔等12个村庄整体迁移出来,搬迁到文昌路两侧建设新型城镇;同时,借助棚户区改造和郑焦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在文昌路两侧选址集中建设小王庄、西待王等3个新型城镇。这一战略实施后,该街道除3个城中村外,15个村庄的6081户2.4万人通过城镇化集中居住,可节约土地9790亩,从而满足了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
据了解,目前,该区合村腾地进行土地综合整理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土地整理,除以上的万方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搬迁,可腾出建设用地2176亩外。二是煤矿塌陷区土地整理,涉及全区42个村,可整理土地35022亩,用来建设林地、一般农田、绿地。目前已经有4个村进行了治理,腾出土地2000亩。三是矿山开发项目整理,目前即将实施安阳城街道上刘庄村矿山开发整理项目,投资500万元,整理出土地数十亩。
待王街道党工委书记璩敬东说:“由于这些村庄占地为建设用地,经过拆村并庄后腾出的土地性质不变,申请办理产业用地的手续简便易行,快速高效,给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大规模实施新型城镇化仅搬迁群众就需要雄厚资金,资金从哪里来?
该区一位领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待王镇通过新型城镇化拆村合并腾出的9790亩土地,如果进行挂牌拍卖,按照市里的优惠政策,可获得资金安置搬迁群众,并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据悉,目前正是由于万方产业集聚区成功运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在破解了用地难题的同时,还使得该集聚区今年年初以来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原来规划7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现在由于有了新型城镇化的引领,破解了资金难题,底气足了,大气魄地将集聚区扩大为10.41平方公里。面积的扩大为大型、特大型项目的入驻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马村区副中心城是以该区北部的安阳城街道、演马街道为主,沿焦辉路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将该区北部整体划分为5个功能区,即南水北调沿河旅游休闲区、十字口商贸住宅区、林邓线特色农业观光区、千业工业园区和生态林建设区。
安阳城,听起来是城却不是城,这种尴尬如今正在被打破,而打破这一尴尬靠的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据悉,正在建设的马村区副中心城区可以安置人口3万多人,这3万多人口通过南水北调沿河旅游休闲区、十字口商贸住宅区、林邓线特色农业观光区、千业工业园区和生态林建设区建设可以获得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的生活保障。人往哪里去?在这里有了答案。
目前,待王街道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的思路,打破行政村限制,高水平编制待王新型城镇体系规划,科学设置生活区、商贸区、产业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区分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在马村区南部全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框架,成为马村区核心城区的又一部分。目前,文昌路两边集聚人口3万多人,集聚区安排就业1.5万人。
如今,推进新型城镇化给该区带来了最好回报:今年该区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6.21%;过去的两年,也成为该区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两年,共有300多户群众受益。
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孟令武告诉记者,马村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土地、人口、资源等诸多要素的集聚,有效破解了土地、资金等难题,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利用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复耕和土地流转,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使农民收益最大化,从而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