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患者的“手”护神
忙碌的十六楼
业兴人和惠民生
医者仁心
借力央企谋求转型升级新突破
“我心中的焦煤中央医院”征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者仁心
□悠 宸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其实,我也知道这样的假如并不遥远。人吃五谷,孰能无病,上帝不会因为我们是医生,曾经拯救过生命,就赋予我们永远健康的特权。病人永远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份“兼职”。当第一次面对这个“假如”,我不禁面带愧色。是的,我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国家培养多年的医生。我每天与形形色色、来去匆匆的病人打着交道,与病人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与家人共处,我的节假日大多也是与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么我应该了解他们,非常理解他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责任和依赖啊!试问,人世间又能有多少人相互间拥有这样的信任?

  作为焦煤中央医院呼吸科主任张国际的同事兼好友,我最佩服和羡慕的不仅是他精湛的医术,还有他对待病患的那种自然的亲和力。身为医生,我深深地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因为高负荷就是我们的职业特征。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也有生活的拖累、事业的压力、人世的艰辛,也需要社会尤其是病人的理解。而张国际从来不会因为这些而叫苦,在他看来,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工作,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就要将工作做好,全力以赴,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让家属放心,这是医生的天职。

  今年春节前,呼吸科接收了一名重度肺部感染的病人,这位病人先后多次转院,县医院、省级医院都对他的家属宣告了“放弃”。然而,活生生的一个生命岂是说放弃就放弃的!经过多方打听,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我们医院,找到了张国际。张国际在第一时间组织他的团队商讨治疗方案,对于这支高效、敬业、团结、协作力强、临床思维精准的医疗团队而言,接收如此高难度的重症病例并不是件让人灰心气馁的事,他们一直都把这样的难题当做一种挑战和对团队执行力的检验。而作为这支团队的领导者,张国际身体力行,一连五天五夜守护在病人身边,双眼紧盯着各种监护仪和呼吸机,观察病人的状况,随时调整机器纷繁的参数……病人好转了、痊愈了、出院了,患者家属被张国际的真性情深深感动。

  每送走一名痊愈病人出院,强烈的成就感就会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我想,在双手被病患家属紧握,听着他们一句句的“谢谢”时,张国际比我更能感受到来自对方掌心的温暖和话语里的感激。从医25年,张国际一直清楚病人最想要的不仅仅是医生高超的医术,他们还需要医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在与张国际的多次交谈中,我渐渐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病人慕名而来找他医治。精湛的医术只是对我们的专业要求,百姓口口相传的还是他那平易近人的亲切感。他一有空就和科室里的众多病人交流,因为他坚信,医生要与病人建立交流,用真心感化病人,在病人面前展现自信、专业的同时,也会为病人建立起对自己治愈的信心和对医院、医生的信任。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医生脸上亲切的笑容能温暖我的心,体贴鼓励的话语能让我安心,让我振作;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能够拯救我、征服我,让我可以放心地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他。白衣天使们娴熟的动作、博大的爱心能抚慰我内心的脆弱,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就如缕缕阳光,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生命的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