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郭 润 周双林
温县,因太极拳和“四大怀药”享誉海内外,温县的教育,也曾以扎实的基础教育和高考成绩享誉焦作,特别是2007年该县代表河南省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使得温县的教育同太极拳一样,成了温县的一张“名片”、一面“金字招牌”,让温县人民引以为豪。
然而,2007年以后,因多种主、客观因素所致,温县的教育放慢了前进的步伐,优势逐渐丧失,到2009年,全县中招考试的前200名学生,有154名流失到全省各地高中,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严重等影响正常教学的问题日益突出。
时隔两年,今年初冬,当记者再次踏入温县时,却听到看到了这样的局面:
政府投入前所未有。2009年以来,为改变该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的落后局面,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强力实施教育重点项目攻坚活动,先后投资2.3亿元,开工建设了县职教中心新校区、一中新校区、第三实验中学、第三实验小学及校舍安全工程等五大教育重点项目工程,投入资金之多、建设规模之大,均创该县历史新高,并在全市学校建设的大潮中处于领先位置。
高考成绩前所未有。今年高考,全县一本上线171人,二本以上上线809人,三本以上上线1428人,包揽全市理科前5名,取得文科全市第二名和第六名,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市前茅。
师资配备前所未有。2008年以来,共招聘中小学教师570人,是2001年到2007年的6倍,去年以来公开招聘高中教师92名,其中22名普通高中教师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较大提升。
县职教中心新校区已实现整体搬迁,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县一中新校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即将启动。
也就两年多时间,温县教育的“金字招牌”何以又闪闪发光?
“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的教育项目攻坚战略,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教育的极大关注,得益于我们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了一流的师资队伍,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温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霍晓丽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霍晓丽清楚地记得,在今年年初温县县委十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县委书记魏曰高对教育项目的高度关注:“千方百计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今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是其他事情少干一点,也要确保新一中、新职教中心和第三实验中、小学的建设顺利推进,让群众早日受益”,以及县委副书记、县长李英杰“要人给人,缺钱筹钱,工程不能停,进度不能慢”的表态。“这不仅显示了县委、县政府重振教育的壮志雄心,也给全县的干部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更给全县的教育工作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教育发展,项目是载体,资金是保障。面对2009年以来相继启动的县职教中心新校区、一中新校区、第三实验中学、第三实验小学及校舍安全工程等投资大、规模大的教育重点项目,作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财政收入较低的农业县,如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启动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该县围绕“小县办大教育”的奋斗目标,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在保证教育经费预算逐步增长、专项资金及时到位的基础上,提前搞好资金的预算筹措,积极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即努力争取上级专项经费解决一点,共争取上级资金6986万元;由县财政担保,利用信贷融资解决一点,向省农发行申请5000万元贷款;县财政统一协调解决一点,想方设法筹措的2700万元全部用于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缓解项目资金紧缺的突出矛盾,并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的原则,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保证了总投资8951万元的县一中新校区、总投资6500万元的县职教中心等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随着近几年温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西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造成了西部学生“入学难”和城区大班额问题。该县根据实际情况,将2009年中央和省级校安工程资金集中使用,加之县财政多方筹资配套的2000余万元,在城区西部建设了县第三实验中学、小学两所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校,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点问题,今年秋季两所学校已全部开始招生。
“教育质量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教育质量就是评价教育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是温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原玉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如何提高教学管理和教育质量?该县完善和强化了建立补充机制、创新管理机制、改革培训机制三项机制,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建立补充机制。每年制订教师招聘计划,克服资金、编制等问题,持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尤其是去年以来,该县先后招聘46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缓解了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和老龄化问题。
创新管理机制。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考核制度、激励竞争制度、选拔任用制度和城乡交流制度,使有思想、懂业务、善管理、敢创新的校长走上重要岗位。通过竞聘演讲、民意测评、组织考察等程序,选拔了200余名中小学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为学校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推行教师交流制度,以定期交流推动教师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师资均衡。推进和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新聘中、高级职务竞争上岗和动态管理制度,将农村教师补贴提高至每月100元,激发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深入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整治活动,一手抓整治,一手抓表彰,严肃查处个别师德师风违规现象,组织师德报告团全县巡回演讲,评选十佳教育标兵,大力表彰优秀教师,进一步在社会上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改革培训机制。积极落实专项培训经费,保障培训活动开展,通过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新教材教法培训、学科水平测试、高学历进修等多种形式,先后培训校长、教师1700余名,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素质。
与此同时,温县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全县27所农村学校校舍进行加固维修改造;筹资1000余万元,在农村学校开展以校园绿化、美化、硬化和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四化”创建工作,积极构建幽雅校园,提升学校品位;投资近600万元,为农村学校配置仪器、图书等;投资500余万元,实施农村学校“班班通”建设工程,将每年的教育经费结余资金全部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目前,该县80%以上的农村学校基本达到了省定标准。
一系列重教措施的推开、显效,极大地改善了温县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更提升了温县本土学校在干部群众心中的位置,提振了全县教职员工办好大教育的信心。
谋定发展,实干践行。温县教育发展新征程已然开启,如何再续辉煌?温县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石武正,在当前“我的岗位和温县发展”实践活动中的一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的自勉心得,道出了温县千百名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更真实地刻画了温县县委、县政府和42万人民全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恒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