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禾
阅读提示 南水北调工程穿城而过,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因这场浩大的水利工程而暂住焦作,有的还携带家属,如27岁的洛阳人王明明。即使等到工程结束,他们离去,在这座城市留下的足迹却很难消失。
隔着南水北调工程“围城”般的挡板,路人很少有机会进入工地一探究竟。“围城”里的人忙碌着,也很少有机会探头向外望。12月23日,塔南路南水北调工地,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利十一局”),南水北调焦作1段2标项目部施工现场,水泵电工王明明正在检修电路。水泵将施工现场冒出的地下水抽出排走,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水泵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套并不简单的电路控制系统。
王明明操作起来很娴熟,其实他两个月前才刚考过电工证。2010年年初来到焦作参与该工程,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水泵电工活儿。27岁的王明明,已有10年的水利工程工作生涯,一路走来,他就是这样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打工仔,变成了技术多面手。
17岁那年,他第一次离开洛阳孟津农村老家,到了福建省福州市,参与水利十一局在当地一处山里的引水工程建设。初中毕业、一无所长的他只能干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把从山洞里挖出的废渣往外运。别人干完活晚上回去倒头就睡,他却一点都不觉得累,第一次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兴奋得睡不着觉。
在以后随水利十一局南征北战的日子里,王明明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好奇心”。到江苏省参与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学电焊,因为最初精确度不好把握,无法带安全面具,只能任由“飞光”闪眼、“热浪”烤脸。眼肿了,脸脱皮了,王明明掌握了对他来说的“新技术”。到湖北省建坝,操作一米多高、五十多斤重的振捣棒,既要力量又要技巧,手被拧缠得筷子都拿不成,王明明咬咬牙挺过了。他的好学上进,引起了一位混凝土泵车操作师傅的注意,主动向项目部申请要收王明明为徒弟。
既学了多门技术,又攒了些钱的王明明于2008年回老家娶了媳妇,生了娃。2010年年初他来到焦作南水北调工地待了半个月后,把媳妇也领了过来,为媳妇找了份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俩人挣钱总比一人挣钱要好。娃娃留给老人带。”王明明说,“再攒些钱,回来让娃上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