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我不会做,我弄不成……”说者面不改色,毫无愧意。不知何时起,“我不会”成为机关事业单位个别人的习惯用语,成为机关的一种诟病。
“我不会”成了不愿干事的挡箭牌。说“我不会”者一种是真庸,胸无点墨,不学无术;一种是自甘平庸,只为不干事,不担责。不过不会干的事是有选择性的。凡有利的美差、闲差,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去争、去抢。凡需要加班加点、动脑子、有点难办的事,都干不成,不会弄。如果领导“一不小心”安排给了他,他就念“拖”字诀,反正时间过去了,工作还没有做,领导自会安排会干的人接手,加班加点去完成,以后类似的事也不会再安排给自己。于是乎,不会干的混得是风生水起,左右逢源,成为单位的“闲人”、“美人”。会干的,今补这个窟窿,明堵那个漏洞,忙得不可开交。
说“我不会”的人虽说是少数,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很大。首先是削弱了机关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正气。这些“闲人”、“美人”有的是时间琢磨领导的意图,溜须拍马;有的是闲工夫与人拉关系,做“好人”。会干事的人,干工作多,失误就会多,受批评就会多,得罪人也多,有时会落得出力不讨好。长此以往,一些会干事的“开窍”了、“聪明”了,也会慢慢变得“庸起来”、“笨起来”。其次是削弱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由于不愿干事,就会想方设法把事推走。群众来办事,不是说“领导不在,没法办”一推了之,就是“踢皮球”、“打太极”、“给脸看”,在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
说“我不会”是个别人责任心的缺失,更是机关管理制度上的不足。要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和人家比什么”思想大讨论活动,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形成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氛围。要加大对每个人的绩效考核力度,让人人头上有任务、有目标、有压力。要创新干部选拔机制,让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人脱颖而出,让不干事者没有可乘之机,没法继续悠然自得、逍遥快活。只有这样,才能转变作风,优化环境,提高机关效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