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这是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国家每年分配给我市的引黄河水量为8500万立方米、引沁河水量为2500万立方米,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国家给的多、用的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市项目的引进、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用水量正在逐年猛增,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恶化,“守着黄沁河缺水吃”,黄沁河供水的“短板”效应正在发酵,引黄沁河供水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如何补强“短板”?连日来,记者沿着焦作境内的黄沁河进行了调查。
引黄沁河供水之“短板”
焦作河务局局长程存虎告诉记者,目前所谓的焦作供水“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宣传不够,部分沿河县市对引黄供水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辖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对引用黄河水的积极性不高,寻求和利用黄沁河水资源的渴望并不迫切。二是地方水利的局部规划给焦作引黄供水造成一定影响。“十二五”期间,河南水利规划建设西峡院北岸灌区和小浪底北岸灌区。西峡院北岸灌区覆盖孟州、温县和武陟部分滩区,末端与人民胜利渠下游连接,可满足三县市滩区用水和往河北送水要求;小浪底北岸灌区将为孟州和沁阳两市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上述规划的灌区,使得相关县市有等待的思想。三是引黄供水保证率低下,补源生态用水无收费标准,征收难度大。
补强“短板”之利
“面对一个个‘短板’,我们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有利之机。”程存虎说。
形势之利。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为供水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一号文件适时提出了发展引黄的战略目标和具体举措。结合我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和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战略,焦作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步伐,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黄沁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目前,正是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
机遇之利。《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必将发挥支撑作用。
资金之利。省河务局黄河水务集团公司的成立,给供水事业带来更加科学灵活的运作机制,给新项目的开发带来资金保障。
城市之利。焦作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之一,新城区、工业集聚区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将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将大大增加。
价格之利。从性价比分析,黄河水资源有较大的价格比较优势,不足南水北调过境水价格的十分之一。
补强“短板”之战
2011年年初,焦作供水分局制订并出台了“焦作供水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划分近期、中期、远期规划,涉及焦作的有:近期(1~2年)发展项目力争2011年11月完成博爱县留村闸引水泵站;推进白马泉闸供水项目开展;密切跟踪关注沁北引黄灌区项目进展。中期(2~3年)发展项目:一是武嘉灌区延伸向修武县供水的调研与宣传;二是继续宣传做好“引黄入孟前期工作;三是做好沁阳尚香闸和武陟渠下闸引沁供水项目前期工作。远期(3~5年)发展项目:一是做好引黄济冀补淀项目的前期工作;二是积极宣传、努力做好温县滩区井群和孟州滩区小厂、井群等项目水费征收工作。
总规划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用足用够焦作6.53亿m3/s(其中新乡4.0亿)引黄指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倾心攻克引水难题。据了解,目前我市一是在汛期和调水调沙期间,加强与灌区沟通联系,密切注视来水来沙和落淤情况,积极采取大流量拉沙冲淤措施,确保引水渠畅通。二是抬高大河水位,改善引水条件,增大引水渠能力。
我市目前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利用政策优势、价格优势、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激发了灌区及用水户利用黄河水资源的积极性,让他们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使用,达成供水意向。我市的引黄入焦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将进入初设阶段;博爱留村引沁补源及蔬菜基地引用沁河水项目已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灌区改造初步设计已完成,泵站建设方案已确定;温县、武陟、孟州、修武对引黄调蓄工程都做了相应的前期工作。
在拓展延伸供水市场中,主要进行了五大战役。一是为促进焦作新区建设,争取目前日益紧缺的黄河水量指标,充分发挥现有的引黄补源工程效益。我市的 “引黄入焦”方案项目定为沁北引黄灌区,并已将此项目交给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二是签订了沁阳鲁村、水南关和温县亢村三个泵站引沁供水合同,实现引沁供水收入零的突破。三是完成了白马泉灌区恢复引水调研报告。武陟白马泉闸和灌区工程改造配套工程实施后,可充分发挥引黄工程效益,增加供水能力3250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8.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四是完成了武嘉灌区扩灌项目调研。五是做好引黄调蓄工程前期工作。根据河南省与焦作市的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河道和低洼区修建引黄调蓄工程22处,总库容4537万立方米,年调蓄水量9074万立方米,投资估算 11.17 亿元。
补强“短板”之范例
近日,记者在温县水利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考察了被该县人民称为“生命之源”的温县引黄沁河补源工程。
据悉,该县由于长期抽取地下水,到了20世纪末,形成了全省最严重的“青风岭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漏斗区面积扩大到4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8%。漏斗区内地下水平均埋深25米,最深达50米,致使该县生活和工业用水越来越困难,且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群众发病率逐年提高,土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面对触目惊心的水资源状况,最好的办法、最佳的选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引水补源。
2003年2月19日,温县民心所向的引水补源工程终于拉开帷幕。该县引黄补源工程的总体规划是从大玉兰控导工程24-25号坝建渠前闸引提水,年设计引水总量1.3亿立方米。干渠从渠首闸一直偏西北,从平王村西穿过,越过新蟒河在王羊店村南入汇老蟒河,向东到边沟村南,再向北进入城区。
在岭下,从渠首闸起到边沟村南,工程全长9.9公里。其中,新开补源渠道4.8公里,疏浚整治老蟒河5.1公里,主要控制性建筑物有渠首闸站结合工程、沉沙池、穿蟒倒虹吸等。
在城区,由西渠、北渠(蚰蜒河)、东渠(蝾蚰河)和南渠(老蟒河)构成,工程全长19.73公里,其中西渠属新挖补源渠道。新挖区段全长4.96公里,底宽在6米~26米之间,平均口宽66米,设计水面宽30米。北渠、东渠和南渠分别利用城区段蚰蜒河、蝾蚰河和老蟒河。
三条河流并经疏浚整治而成,区段全长14.77公里,设计水面宽25米。主要控制性建筑物有节制闸、输水管涵等。
2008年年底,引黄补源主体工程完工,滔滔的黄河水顺着引黄干渠流入城区。
2009年实施的蚰蜒河综合整治工程,开挖河道11.12公里,建成一处占地200亩的人工湖,2009年年底建成并通水。年可引水5500万立方米,年补充地下水2000万立方米,发展补源面积60平方公里,发展以灌代补面积6万亩。
2010年,该县又实施了亢村引黄引沁补源工程,开挖渠道8.73公里,衬砌渠道1.5公里,渠系建筑物包括倒虹吸、节制闸、管涵、桥梁等24座,沿渠道东侧修建一条长7公里、宽8米的滨河大道。工程预计2010年年底建成并通水。年可引水3000万立方米,年补充地下水1500万立方米,发展以灌代补面积3万亩,这也是温县城区水系工程补充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黄引沁补源工程的建成通水,温县已经累计引黄河沁河水近1亿立方米,补源面积达150平方公里,以灌代补面积达11万亩,新增加河道灌溉面积4.5万亩,年节约电能370万度,粮食增产270万公斤,为温县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大缓解了温县南部、东北部、西北部生产和生活用水紧张的矛盾,沿线乡镇地下水得到了有效补充,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农民灌溉成本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