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2011年,是农民朋友收获喜悦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我省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8%以上。为了解我市农民“腰包”里的变化,日前,记者前往武陟县詹店镇小马营村一探究竟。
“2011年,俺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净增2000多元,人均纯收入保守说也有1.3万元。”小马营村会计张转胜很自信地对记者说。
小马营村有822口人,人均几分地,位于詹店工贸区核心区。
“村民收入增长部分主要来自哪几块?”记者问。
“粮食收入增长不多,工资性收入增长是一大块。”小马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荣保说,“俺村有好几家企业,在企业上班的800多人中,有俺村的,也有外村的。最大的变化是工资比上年大幅度提高,好一点的企业工人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小一点的企业工人月收入1700元左右,比上年普遍增加了500多元。拿俺村在工厂上班的人来说,年人均收入2.5万元。”
小马营村生产劳保用品的张荣强接过话茬说:“就拿俺这个只有60多个人的小厂来说,工人拿的是计件工资,有的一个月挣3000多元,最少的也在1500元以上,每人年均收入2万多元。”
走进小马营商业区,只见四条商业街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记者在全安五交化商店看到,10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摆满了高档名牌家用电器,几个顾客正在挑选液晶电视。店主牛全告诉记者,他家4口人,主要经营这个门店,一年营业额有400多万元,收入少说也有二三十万元。
陪同记者采访的张转胜说:“在小马营村200多户人家中,光经商的就有160多户,这是俺村村民收入增加的一大块。走,俺领你再转几家问问。”
走进以经营食品为主的永民批发部,老板张永民对记者说:“这个200多平方米的店铺是俺家投资兴建的,全家6口人,俺爸在外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俺妈和我经营这个门店,一年少说也能挣六七万元,比上年收入增加了很多。”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小马营村村民收入中,还有一块来自运输业。该村有大型货运汽车20多辆,几十号人靠运输业发财,有的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最少也能挣八九万元。
村民的“腰包”鼓了,收入增加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里的福利待遇提高了,家里减少了支出。每人50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村里代缴,群众的吃水费、路灯照明费村里埋单,60岁以上老人每年能拿200元过年费,还能花小钱住村里高档的老年公寓,真正实现了老有养、少有教、病有医、乐有场。
“要确保农民收入年年持续增长,千条万条,发展是第一条。”张荣保说,“到‘十二五’末,俺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2.6万元。咋实现这个目标,依托詹店工贸区,走城镇化发展之路。2012年,俺村将建高档次的农民新型社区,腾出的30多亩地用于兴建现代化商业区。用不了几年,小马营村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少爷们的收入也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