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鹏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患者不但对医疗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术后的疼痛问题也日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高度重视。因此,解除疼痛、开创无痛病房便成了外科手术和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倡导一种无痛理念
临床上,再先进的手术技术也难免会让患者畏惧,原因就是手术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疼痛。是否有一种办法能像“无痛分娩”一样,让手术及康复过程也能变得更轻松呢?
今年9月份,市人民医院骨二科在全市率先引入无痛病房理念,成立了我市首个骨科无痛病房。在这个病房里,医护人员将根据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流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制订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尽量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
以往的陈旧观念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要抱怨”、“所有的镇痛方法都有不良反应”、“止痛是针对重度疼痛的方法”、“睡前才给予强效止痛药物”……
“这些对疼痛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医院约定俗成的术后镇痛方法就是让患者术后尽量忍受疼痛,很显然这些观念及根据这些观念制订的方案已经明显落伍,因为没有将患者的疼痛感受考虑其中。”市人民医院骨二科孙晓林感慨地说。
据了解,早在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就提出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之外的第五大生命特征。国际医学界对疼痛治疗问题十分重视,也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口号。而随着现代医学逐步确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无痛治疗”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让治疗成为一种享受
孙晓林说,临床上,术后疼痛是指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可引起患者出现循环、呼吸功能紊乱及代谢内分泌功能失调,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手术的预期和术后康复。而部分患者由于对术后疼痛的担心,甚至会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抵触心理,甚至延误病情。同时,患者术后因疼痛而不敢进行功能锻炼,很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感染、术后关节强硬等并发症。
因此,疼痛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医学界必须攻克的难题。而在常见的疼痛强度评估中,骨科的疼痛级别是最高的,但是以往的传统观念长时间束缚着大家的思想,总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用止痛药会成瘾,且副作用很大,一般能忍则忍。
随着医生—护理—病患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疼痛处理的观念不断更新,疼痛已经成为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孙晓林表示,骨科无痛病房的设立,更多体现的是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由医生、护士及患者共同参与,医护人员会在围手术期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主动参与疼痛评估与处理,根据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流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制订有效的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如剂量、途径以及用药时间等。
无痛病房的特别之处
孙晓林介绍,和医院普通的病房相比,住在骨科无痛病房的患者,会在体温、脉搏、血压、呼吸这四项生命体征的监测之外,又多了一项疼痛指数评估。患者入住病房后,护士会进行首次疼痛评估,此后每天对患者进行至少2次评估,并将情况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医生将根据护士评估结果,对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活动时疼痛程度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并记入病历。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医生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护士则继续进行追踪评估,一旦疼痛指数≥5分时,护士将每4小时评估一次,直至疼痛指数下降到<5分。
孙晓林说:“无痛病房事实上是指疼痛规范化管理病房,就是通过医、护、患三方共同努力,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痛治疗’并不是完全的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