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九回讲述了门神诞生的一个较为通俗的版本,它说,泾河龙王犯了天条该死罪,对他执行死刑者是唐太宗的大臣魏征。泾河龙王经通晓事务者点拨,就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梦里,哭诉魏征要在午时三刻对自己执行斩刑,哀恳太宗皇帝救助。太宗皇帝被他的凄容打动,在梦里就答应救他一命。太宗醒来,召魏征在便殿对弈棋局。两人你一来我一去地博弈时,魏征打起盹来了。太宗皇帝怜惜爱臣为国事操劳,便不忍唤醒,由他睡去。魏征醒来惶恐地请太宗治自己的轻慢之罪,太宗皇帝宽怀地恕他无罪,君臣两个继续棋局。这时,外面传来秦琼等人的大呼小叫声,只见他提溜着一颗血淋淋的龙头进得殿来,直说:“怪事。”说是这颗龙头突然自云端落下来。原来太宗只道将魏征留在殿里,谅他便再大本事也无法执行对龙王的刑罚了。哪曾想,自己是梦里答应的龙王,这魏征却也是在梦里对龙王实施了斩刑,就是方才那一睡的工夫,他已然秉公执法了。这时的太宗叫苦不迭,却也迟了。由是,龙王只觉得冤屈,魂魄儿不依不饶每至夜便缠上太宗皇帝,要太宗偿他命来,太宗不免夜夜噩梦。秦琼与尉迟敬德得知情况后,各取披挂,介胄齐整,执金瓜钺斧,在宫门外把守,自此倒无事。太宗体谅他二人辛苦,让人描画了二人形象,贴于门上,驱鬼除邪的效果倒也一样。哪知前门太平,后门却又起邪祟,那泾河龙王见前门不得入,就从后门入,依然搅扰太宗皇帝。于是,魏征仿着秦琼、尉迟敬德,依样画葫芦,捧了那把用于斩过泾河龙王的宝剑侍立后门,谅你泾河龙王再有能耐也进不得后门。自此,魏征便成了把守后门的门神。
其实,门神的由来远早于唐代。传说,远古的黄帝时期既有神荼和郁垒看守门户镇邪祛怪的风俗。只是,秦琼与尉迟敬德成为门神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故民间多采用他们二人为自家的平安保驾护航。
用于年关的整个门神的底版与图中样貌大都是浓妆厚抹的,红红绿绿,色彩热烈,映射着人们对总体生活的希冀,即热闹、喜庆、繁华,这是大俗世界的一向追求。
一般,如果是院落式的住房,人们选择在院门上张贴武门神或捉鬼门神,戎装裹身,怒目圆睁,持钢鞭持剑戟、持刀斧持钺枪,不怕丑陋只怕不够威猛,意思是要把所有的邪魔鬼怪挡在院门外,似乎这些邪魔鬼怪也是怕黑得下脸之人的。如钟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相貌奇丑无比。这钟馗做门神也有一番来历。原来,钟馗凭借过人的才华,在科举途中一路闯关最终考到殿试。但就是因为相貌丑陋,使得唐明皇心生厌恶,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霎时化为乌有,心酸悲愤使得刚烈的钟馗忧恨而死。不久,唐明皇身染重疾,每至睡梦,就被鬼怪缠绕,每日里昏昏沉沉。一次,他梦到一个小鬼进入宫中,拿走了自己喜爱的乐器,并在宫中呼啸嚎叫。唐明皇正惶恐间,忽见一个蓝衣身影从天而降,只见他一把抓住那个小鬼,一番搏斗后将小鬼吞入肚中。唐明皇惊醒,怪病从此不治而愈。他记得梦里的蓝衣人,就是钟馗。自此钟馗名声大噪,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由此可见,民间里的门神的功用开端便是保平安的。不论是秦琼与尉迟敬德之所以成为门神,还是更早时期的神荼与郁垒之所以成为门神,分析此种门神文化,都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普遍的心理诉求。以最无非议、得到民间普遍认同的唐太宗李世民为驱魔镇鬼而产生的门神画像传说而言,就足以说明民俗民风里的潜意识里是以诸事追求自保与平安,武力的显现只是为了确保“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主张,目的是起到恫吓作用。武将们的赳赳之风,给人一种阳刚可信赖之感。所以,逐渐“有幸”成为护佑家院的门神。而这里面,自然以秦琼、尉迟敬德被人采用的最多。也有贴岳飞、韩世忠的。至于贴赵云和马超,却已是讲究起体貌相貌了,但他二人也是公认的强势武将,所以并无降低门神第一为护佑平安的功用。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不尚冒险的民族由此可窥一斑,追求武力的张扬是为了抚慰危机意识求得自保。
进入院内诸门,就可以凭自己欢喜张贴有倾向性的门神了。于是,在平安体健的基础上,大俗世界里的五花八门诉求得以在此体现。
福、禄、寿是这里的一贯主题。进到院门内的诸门神都一改武肃庄严的模样,或笑意盈盈或和蔼可亲,但无一例外都有一种敦实的憨态,显示人们对“傻有福”,即天独青睐我身,不必使我苦苦追求便可获得我之愿望的向往,有一种对宿命的深层次的认同。
无论是巨贾大商华宅还是寻常百姓家,贴出祈福门神的不在少数。祈福门神多以画像喻字音,这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功用在门神文化里的体现,不懂得汉语及汉文化者是无法体会到此中的奥妙及乐趣的。比如,人们向神祈求来年的“爵禄福喜”,门神画面里很多就出现了谐音的事物,美丽的鹿喻“禄”,蝙蝠喻“福”,“爵禄福喜”也就成了“爵鹿蝠喜”。鱼在门神年画里也是常见的,因鱼之谐音为“余”,取其吉利意,年年有鱼即“年年有余”。
院内诸门神的选择透露着汉民族的俗文化喜热闹、求生财、盼吉祥的一贯要旨。
年关又到了,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门神作为你的精神依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