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年夜饭究竟应该吃啥?直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一天的饺子要在除夕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意。
记忆中,我的老家除夕晚上吃汤面条居多。那时候,能吃饱不饿肚子就不错了,没有人考究除夕该吃啥?更不敢奢谈吃好。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吃汤面条是除夕之夜的习俗,更改不得。现如今,经济发展了,人们富裕了,如果不刻意遵从习俗和规矩,除夕晚上想吃啥就吃啥,没有过多的限制。慢慢地,我体味到,过去大人们说除夕晚上吃汤面条多半是因为物质匮乏,缺少鱼肉,才不得已而为之,把节省了一年的无奈硬是延续到除夕时辰。
年夜饭吃汤面条的规矩,年复一年,几成习俗。以至于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形成了条件反射。久而久之,汤面条成了一种符号和信息。小时候一进入年关,就会掰着指头算,哪天吃汤面条,第二天年就真的来了,我们就能过过嘴瘾,吃到饺子和鱼肉了。
年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既要讲究颜面,还要顾及条件,大人们不得不忍疼割爱,苦心策划一番,让孩子们先吃汤面条,大年初一以后再吃饺子和肉。一年中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准备的那点有限年货,必须搁到年关最重要、最体面的时候享用。像是要把最惬意的时刻展现给大家,赢得颜面和尊严。物少嘴多,不足以随时享用,这可难为了捉襟见肘的父母。老人们任凭泪水往肚里咽,也不轻易把无奈和生活的苦涩传递给儿女,只好无声地炮制了除夕晚上吃汤面条的善意谎言。闲时与同龄的友人谈起这些,大多都有这种苦涩的经历,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每每想起这些,我就会对大人们的良苦用心肃然起敬……
过去的岁月,贫穷伴随着父母在生活中煎熬,饥饿常常游荡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个生活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为了孩子们果腹,老人们费尽了心思。父辈们不知受了多少难,吃过多少苦,才把我们抚养成人。汤面条是他们的纠结,也是他们的辛酸。我们有理由回报父辈,却没有理由抱怨命运,因为正是汤面条养育了我们的生命,给了我们幸福的今天。
汤面条作为特殊年代的印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它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情结,更是一段记忆。如今,我们顿顿有肉吃,人人讲营养,天天像过年。有谁再提出除夕想吃汤面条,那他一定是想除却油腻,换换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