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被质疑是“主席文学奖”,“华表奖”被调侃为电影人的联欢表彰大会……去年,中国的文化类奖项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公众信任危机。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名为“中国文化类奖项为什么缺少影响力”的千人在线调查显示,37.6%的受访者对我国当前的各种文化类奖项表示“关注”,32.8%的人“不关注”。调查中,81.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当下鲜有具备公信力的文化类奖项。
我国当前的各种文化类奖项中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奖项依次是茅盾文学奖(56.2%)、金鸡奖(55.6%)和鲁迅文学奖(51.6%)。其他还有百花奖(49.4%)、华表奖(35.5%)、飞天奖(30.5%)、梅花奖(15.2%)。
尽管有些文化奖项仍给公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人们对其认可程度却不高,82.8%的受访者期待中国打造自己具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大奖。
至于如何打造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大奖,80.2%的受访者建议应公开、透明;77.0%的人建议评奖程序公正;76.3%的人认为应扩大公众参与,倾听公众意见;59.0%的人主张应更注重作品本身,屏蔽金钱、权力的影响;52.9%的人认为评奖要够专业;46.2%的人建议奖项应有包容性。
有学者建议,想把大奖评得名副其实,获得好的口碑,应砍掉现有的一些奖项,树立几个“少而精”但真正有代表性的奖项。此外,还要重新制定评奖程序,注重评委的选择,不能滥竽充数,更不能允许以权(钱)谋位。他还希望增设“中国网络文学奖”,因为中国网络文学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目前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奖项几乎是空白。
“如果真有文化抱负,还会在乎国外的文化类奖项吗?”社会学家黄纪苏认为,“想要打造我们自己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文化类奖项,我们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不是说有了钱,文化自信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文化自信心的完全恢复必然伴随着中国五千年深厚文化的大规模盘活,即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重生再造。中国未来应该走向文化自信。” 小 青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