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本报通讯员 任永立 贾小双
2月6日上午,武陟县城朝阳一街飞鸿广场,市中心血站流动采血车停靠在冬日的暖阳里。
9时半,三辆面包车相继在采血车附近停下,车上下来的21人自觉在采血车前排起长队。
“邹俊连,检验合格,请到里面等候。”工作人员对从面包车上下来的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献血者说。
“邹三妮,这是你的身份证,请保存好。”工作人员对排队登记的一位女士说。
“邹秋兰……呦,怎么这拨人都姓邹?”工作人员问邹秋兰。
“我们是姊妹,一起来的还有我的三个哥哥、三个嫂子和孩子们,兄妹六家有20多人,趁着过节家人集中专程赶来献血。”邹秋兰笑着说。
“俺家的献血历史已有13年了!”家住武陟县詹店镇詹西村的邹家大姐邹俊连介绍了这个大家庭的献血经历。1999年春节的一天,邹俊连的丈夫王振举到武陟县城串亲戚,见到市中心血站流动采血车前有许多人踊跃献血,便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当时,家人和亲戚们对献血知识不了解,认为会伤元气,为此妻子生气、姊妹埋怨。”憨厚的王振举说,“可10多天过去了,我不仅身体没什么毛病,就是平常的头晕也没有了,睡觉还非常好,亲戚、朋友们算信服了。打那儿起我每年都要献两次血,今年虽已50岁了,可我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现在俺一家的献血热情非常高。”邹家四妹邹福利抢过话题说,“俺弟弟邹战福过去在家时就坚持献血,到南京做生意后献血已经三个年头了,去年还被当地政府授予‘献血状元’称号。俺外甥闺女千琳娜和女婿刘耀辉结婚三年就献过四次血,婆家人也非常支持小两口献血。”
据介绍,在邹家前来献血的21人中,除5人因献血时间间隔不够、年龄不满18周岁或未带身份证等原因外,其余16人检验合格,当场每人献血4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