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亚峰 徐恒峰 王长东 杨思峰 文\周 娜
盘鼓声声催春耕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上,过完了元宵节,春节才算结束,各行各业才正式开始进入新一年的工作。为欢度元宵,我市各界自发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一饱大众眼福。
怀梆戏。怀梆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沁阳(古名为怀庆府)特有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其唱腔、道白、伴奏、身段和特技表演等均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特点。我市怀梆第二剧团是紫陵镇宋寨村独立创建的纯正古老怀梆剧团,该剧团始建于1949年,演员、乐队、剧务一直保持在40~50人之间。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唱戏。多年来,演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怀梆戏一直萦绕在村民们的生活中。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能像演员一样吼上几声。元宵节期间,该剧团为我市的戏迷爱好者表演了《穆桂英下山》等剧目。
高抬火轿。“高抬火轿”是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山王庄镇万南村特有的大型民间集体舞蹈艺术。“高抬火轿”的前身是万南村当地居民踩高跷、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在明朝万历年间得到脱胎换骨的发展,明朝大艺术家朱载堉大胆地把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出了踩着高跷抬花轿的表演形式。随后,之后民间又不断对其改进,将白天表演改为夜间,将花轿改为火轿,轿的周围插上蜡烛,轿顶镶嵌上能喷射出彩色火焰的龙头,整个表演队伍需要100多人。元宵节期间,“高抬火轿”再次成为群众闹元宵的民俗文化大餐,群众追随“高抬火轿”观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火轿风景线。
火龙舞。山王庄镇民间艺人的“火龙舞”表演,是我市的一大特色。据悉,山王庄村舞龙灯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最早从公元265年的西晋“竹笼”开始,至公元960年北宋时进化为“龙灯”。龙灯全长40米,分为34节;表演队伍庞大,技巧繁多,从鼓乐手、旗手、烟火手、火把手到龙灯把式约需200多人。表演时“锣鼓喧天似炸雷、松香烟火像闪电、龙灯翻腾啸长空,如同真龙降人间”的震撼效果,让人叹为观止。
除此之外,我市的民间艺人们还表演了扭秧歌、威风锣鼓、竹马舞等多种形式闹元宵。震天的锣鼓,喜庆的秧歌,一个个精彩民间文艺节目竞相亮相,赢得群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飞天火龙闹元宵
别开生面的“竹马舞”
锣鼓震天春意浓
“咱们村里唱大戏”
母女“赶驴”逛新城
娃娃跳起“俏”秧歌
高抬火轿迎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