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结构和民主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它的存在和蔓延直接导致执政党宗旨的背弃,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崩溃,导致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民心的涣散与背离。京剧《廉吏于成龙》以史为镜,从一个正面角度为我们阐释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为民做主、诚心实政的为政态度,是于成龙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其做官后的必然表现,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官之于民,犹父之于子也。父不慈则子不孝,官不清则民不良”。他强调官员必须从“诚”字出发,重官德、养廉耻,对百姓“必时其饮食,体其寒暖,事事发于至诚;规其饥寒,勤其劝化,事事出于无伪。盖无伪则有实心……若徒外面摭拾一二件便民好事,以为得意,亦市名也,其去残忍者几希耳!”秉持知行合一的人生理念,于成龙从顺治十八年出仕至康熙二十三年病卒任上,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一以贯之。
该剧的演出,使于成龙“天地良心在人间”、“忧济苍生”的廉吏形象震古烁今、深入人心。剧中有两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酒”。当于成龙以一壶“清酒”招待前来探个究竟的康亲王时,喝惯玉液琼浆、醇醪佳酿的康亲王愕然。这是什么酒呢?原来是一壶泉水!一生清廉,身无余资的于成龙,竟然连买酒的钱都没有,只能取泉水代之!此水之清,清可照人;此水之纯,纯可透心。二是“箱”。一只沉甸甸的竹箱子,跟随于成龙走南闯北,18年未曾离身。在贪污成风的封建朝代官场中,以康亲王看来,箱中必是于成龙18年所敛之财。殊不知,打开箱,取出物,呈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包包泥土!广西的黑土,塞北的黄土,贵州的红土,还有大漠的沙土!这些土,都是于成龙在任职之地所取,为的是将老百姓的情感和嘱托永远伴随身边。该剧主题鲜明,以古鉴今,有积极的现实主义,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官吏,出于“天地良心”的为官哲学,能做一名老百姓拥戴的廉官。
勇于任事、开拓创新的为官品质在于成龙的施政实践中,秉持为民做主、诚心实政的为政态度,必须具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魄力,这在墨守成规、麻木不仁、敷衍塞责的封建官场尤其是难能可贵。清朝初年,官员尤其是汉族基层官员要做事和做成事的环境十分恶劣。一方面清廷在政治上强化束缚。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汉族官员和百姓极为防范,颁布了诸多严刑峻法以防不测,“未奉命而专征”是杀头的罪名即属此类,造成地方官不能为和不敢为。另一方面清廷在经济上竭泽而渔。长期战乱,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已使地方治理积重难返,清廷还把严重的财政困难转嫁地方,采取加重正赋和“法外诛求”等被于成龙斥之为敲骨吸髓的种种手段巧取豪夺,也成为地方官员难有作为的又一制度性原因。因此,对有位就要有为的于成龙来说,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既是他全力以赴的使命,也具有极大的政治风险。面对责任和风险,于成龙总是从造福社会苍生出发,凡认准了的,就不计个人荣辱毁誉,重实际,讲真话,求实效,抓落实,即使逾越朝廷规矩、获罪上司也在所不辞。对于一些具体制度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胆突破,始终保持了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共产党人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毫无疑问,要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第一位。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学习中纪委文件,结合京剧《廉吏于成龙》的观看和思考,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身体力行中央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作者系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