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今日沁阳/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农民进城都是奔着好生活去
隐形的翅膀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民进城都是奔着好生活去
——沁阳市实践三化协调新闻聚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文\邱明媚

  编者按:

  从调整结构、转型提升到三化协调,沁阳市的发展一直紧密贴合时代节拍,去年12月9日,担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的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在郑大研究生院、商学院的《名师名家讲坛》做了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三化"的统筹与协调》的报告,现将沁阳市在"三化协调"目标下的探索和实践以新闻的视角呈现在此文中,以飨读者。

  沁阳是综合实力全省排名第四的县市,在这里,很多农民正沿着这样的路径改变着原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

  运用机械化,脱离土地——进工厂就业或者做生意从事商贸业——进城买房生活。

  “这诠释的就是‘三化’协调的概念。‘三化’协调的理念是省委九次党代会的最大亮点,是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下,新型城镇化就成了现实,沁阳在实现这一目标上有优势、有信心。”市委书记陈敬如说。

  

  机械化:当农民很省心

  今年32岁张艳军是柏香镇东冯桥村人。

  他的妻子在沁阳城区一家企业上班,他经营着一辆出租车。

  前年4月份,两口子交了7万元首付在市区买了一套133平方米的房子。

  “得劲!”问起为啥进城,张艳军脱口而出。

  “媳妇儿上班、孩子上学、我跑车,都得劲。”想了想,他补充道。

  张艳军家里四世同堂8口人,8亩地,作为最重要的劳力,他根本不担心农忙。

  “收麦、收秋都是机器干活,一会儿功夫就行了,不费劲,也不耽误生意。”

  在沁阳,越多越多的农业人口像张艳军这样脱离土地。

  沁阳地处黄河、沁河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自夏、商时期就发端的文明让这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朝朝代代,岁岁月月,这里的人民一直致力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就水利条件而言,仅二十世纪至今,我市就连续17年获得省农业战线最高奖——红旗渠精神杯,灌溉条件在全省领先;机械化程度之高在全省名列前茅,农机总动力达57.3万千瓦,小麦实现了宜收地块机收率的100%,玉米的机收率达到85.7%。

  沁阳市认为,农业的出路在于四化: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其中组织化在新型农业现代化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为什么?因为想要实现劳动力转移,就要提高组织化程度。怎么提高?将农业资料向合作社、种植能手那里集中。

  陈敬如算过这样一笔账:沁阳的42万亩耕地如果让1万人种,以一亩地年收入1000元计算,每人每年的收入是4.2万,如果是5000人种地的话,那收入就是8.4万了。

  “到那个时候,沁阳最好的职业兴许就是农民了。”陈敬如说,“所以,提高组织化程度要作为沁阳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工作往前推进。”

  “这样做,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创造了劳动者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也许这就是解决中国农民收入与其他二、三产业从业者收入悬殊的根本途径。”说这话的时候,陈敬如的目光很坚定。

  当前,我市已经流转了7万多亩土地,建设了328个农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6.2万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55家。规模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率相应得到提高。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预计数字是9582元,创历史新高。

  

  农民变“两栖”,拿工资、进城去

  1979年出生的吕建军,农民之外更为外界熟悉的是他选煤厂老板的身份。

  这个家住西万镇官庄村的年轻人,看中了这里晋煤外运咽喉要道的特殊地理位置,建设了一个占地10多亩的选煤厂,年吞吐量5万吨以上。

  他厂子里的5、6个工人都是村里人。“形势好的时候,一月能拿3000多块钱。”一个工人说。

  “俺村没有闲人。除了老人、小孩儿,剩下的300多人不是干选煤厂就是跑运输,各有各的挣钱法子。”吕建军说。

  他也把家安置到了城里,小女儿还送到了全市最贵的私立学校上幼儿园,每年仅学费就6000元。“别的不说,我想在城里,教学水平、生活条件啥的肯定比村里强吧。”吕建军说。

  “村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大多都去城里买房住了,谁不是想往条件好的地方去!”

  这是当前沁阳青年农民生活状态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15万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0%。大量富余劳动力在工业及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上大显身手。

  在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上,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仅去年一年,全市就有216个千万元以上项目接踵而至,就业平台进一步拓宽。

  我市有工业基础,八、九十年代曾是乡镇企业竞风流时期的一员骁将,如今又被推崇为工业转型的引领者。

  90年代的小造纸、小皮革、小造纸机械、小玻璃钢四小工业,规模小,最大的企业固定资产不超过1000万元,虽然当时效益还不错,可是污染大、资源消耗大。

  “产业布局得动大手术。”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

  不合科学发展要求、没有前途的,一个字——关。

  数百家造纸企业、数十家皮革企业,就在这一个“关”字中了得。

  外界评价,说这是“壮士断腕”。

  有断就有“续”,沁阳进行了一番“无中生有”的改造——瞄准全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要他们“投在沁阳”。

  几年的南招北引,中国昊华、河南神火、浙江超威、广东兴发、晋煤集团等9家500强和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沁阳,我市形成了现代化工、光电信息、新能源等十大产业。

  新型工业化路径中,企业受益非常。

  即使当前不容乐观的国际贸易境况下,把透光率做到世界顶级的沁阳思可达公司的聚光光伏玻璃仍然在美国供不应求,而有着亚洲最大生产线的永威公司的防弹防火产品订单也超乎寻常的多。2011年,我市税收超千万企业达21家,而在2005年,能达到这一目标的仅有3家。

  这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1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5亿元,实现利润57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4倍多;全年财政收入翻了2番多。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第10位跃居至低4位。

  这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工业产业就是吸引劳动力转移的最好平台。仅河南超威电源一家企业就吸纳了本地上万名富余农村劳动力。

  “工业发展完成社会积累又有力地支持农业及社会事业,这就是‘三化’中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意义所在。”魏新洪说。

  

  到城里,奔着好生活去

  群众的物质生活丰富后就要求均衡社会资源,共享发展成果,这就产生了新型城镇化的诉求。

  “为什么把它放在引领地位呢?因为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人口集聚,人口集聚本身就是资源,集聚带来消费,就能提供就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陈敬如列举了一组研究数据: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

  “所以把新型城镇化放在引领的位置过程,而其又是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三化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陈敬如说。

  大量脱离土地、实现就业的农民涌向城区,特别是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走高,城市如何迎接对其综合承载能力的考验?

  王曲乡北山村村民董玉清“进城”较早。18年前就买下了沁阳早期开发的住宅小区中一处三室一厅的住房。

  80平方米,小窗户小阳台,没人保洁管理,还有楼道内堆着的煤球和大白菜……这些是烙印在董玉清脑海中的有关小区生活的回忆。

  “那时候取暖都是自家烧炉,用的煤球,换炉子、清煤灰,弄得从头到脚一身脏,还得有人专门照看,稍不留神就把炉子弄灭,寒冬腊月的,家里也冷冰冰的。”

  奋斗几年后,董家买下了一栋三层小楼还带院落的房子,这种独居小院曾经是沁阳人的挚爱。“取暖还得自己来,不方便。”看得出来,这种“自助”取暖模式董玉清很不满意。

  2009年,房地产开发在沁阳骤然升温,转遍风情各异的10多家楼盘,董玉清动了心,一番思量,果断舍弃小院把家又搬进小区。

  此小区非复从前的小区。

  “各种设施完备:天然气做饭、供暖,上下楼有电梯,楼下就是大型超市;这里的户型设计也科学合理,大阳台、落地窗有利采光;小区有专门的物业公司,管理到位……”董玉清列举着新家的种种好处,“你再看小区的环境——”树木蓊郁,游园绿地,假山错落,流水绕阶。光看看就是一种享受,更别说住在里边了。

  董玉清的感受折射出了近年来沁阳在新型城镇化上探索。

  我市修编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1个中心城市、6个中心镇、9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沁阳城区的建设是中心任务。

  路是基础中的基础。2009年,我市以“打基础,管长远”为原则建设的六条道路和文化艺术中心,是沁阳城建历史上的一个大手笔。这次规模空前城市建设,创造了沁阳城建史上的“三个第一”:投资规模最大,5.5亿元投入,比我市解放以来城市建设的总和还要多;工程标准最高,所有管线入地,雨水、污水分流,路基结构厚度60公分;低碳环保技术广泛应用,路灯安装的是最新型LEO节能灯,比普通照明灯节能60%。

  此后,投资20亿元的八条道路、滨河公园和体育中心投入建设,目前,八条道路进展顺利,我市的城市道路网络及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带动了城市管理的进步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目前,我市城区垃圾中转站由2个增加到了18个,公厕由3、4个增加至26个,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70%,投资3300万元建成了的垃圾处理场,对垃圾全部进行处理,投资3488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城市污水2万吨。改革环卫体制新增400名环卫工人,对城市实行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生态宜居,沁阳正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县级城市。

  而文化、卫生、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进一步完善。

  截至2011年,全市城区面积由几年前的11.8平方公里扩大到达23.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1万增加到近14万,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由20万平方米增加到160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50.21%。

  市区南部的沁南新区与沁南产业集聚区二位一体的设计、建设更丰富了城市的内涵。沁南承载了总干河改造、体育中心等重点公益项目,居住区不仅可安置产业区中高级管理人员,同时也是进城农民、外来人口的聚居地。届时,整个城区的人口容纳量将达到35万人,城镇化率将提升至60%,沁阳将展现宜居宜业、精明增长的风姿。离新兴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的目标更近。

  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53.2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9亿元,增长13%。

  “改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承载力,说到底是着眼于人的需求,满足人居环境的需要。”魏新洪说。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市的6个建制镇被设定为中心乡镇,起着“接点”的作用。这些镇区距离城区都不远,且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聚集人口都在万人以上,目前都在着眼未来进行整体规划,提升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支撑。沁园办事处袁屯村已经在此破题,该村将3个自然村合村并居,统一建设新农村社区。目前,已经有80多户喜迁新居。此举节约宅基地面积达158亩,村委对此进行运作,一方面为新村建设筹集资金,一方面引入企业增加村民就业和村集体收入。

  这为我市329个行政村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这是对国务院指导意见的一种实践,这使得建设用地集约化使用,最终实现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项目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合理用地要求得到保证。”魏新洪说,“当然,这是一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在省委‘三化协调’理念指引下,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