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沁阳结合实际,在积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方面取得骄人成绩。
其实,三化问题我省历届省委都比较重视。
李长春在河南主政期间曾提出,围绕工业办农业、办好工业促农业,这是第一次提出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李克强在河南时提出,积极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到了徐光春主政河南时,他开始提出,在不损害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下推进三化。
卢展工书记提出,我们推进的三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
一路走来,可以得到这样的诠释:三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前期是谈到两化之间的关系,后来谈到三化之间的关系、三化必备的前提,然后又提出三化之间、特别是新形势下的三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关系。
如斯,三化的内涵就越来越丰富,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三化协调问题,说到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整个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单纯地说到三化协调,不能够说明问题的全部,因此,要涉及三个产业,涉及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这是三化概念的切入口。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留意的话,国务院并没有对河南三化提出“新型”,新型的标准要比一般的标准高得多,那么河南省为什么要提出新型呢,为什么把新型城镇化放在第一位呢?这个问题应该出于河南发展的实际,是在着力解决河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可能要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以及瓶颈。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小麦给中国提供了四分之一的产量,农产品为全国乃至出口也做了大量的贡献,中央对河南的定位,无论从传统还是从现实,都是勿庸质疑的。不过,我们在保住粮食、突出农业地位的条件下,还要大力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城镇化。
现在,有了三化的平台,河南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发展工业、农业及城镇化建设。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结构性问题。比如说,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肯定会限至在很小的范围内;没有城镇化,就没有足够的土地,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支撑工业,从而让城市得到发展、城镇化得到发展、新农村社区得到发展。
但无论如何,三化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无疑给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添隐形翅膀。